曲頸龜亞目(Cryptodira) ├─陸龜科(Testudinidae) ├─河龜科(Emydidae) ├─潮龜科(Bataguridae) ├─鱷龜科(Chelydridae) ├─泥龜科(Dermatemydidae) ├─動胸龜科( Kinosternidae) ├─平胸龜科(Platysternidae) ├─兩爪鱉科(Carettochelyidae) ├─海龜科(Cheloniidae) └─鱉科(Trionychidae) | 側頸龜亞目(Pleurodira) ├─側頸龜科(Pelomedusidae) └─蛇頸龜科(Chelidae ) |
序號 | 中名 | 英文學名 | 級別 |
1 | 地龜 | Groemyda spenngleri | II |
2 | 三線閉殼龜 | Guora trifasciata | II |
3 | 凹甲陸龜 | Manouria impressa | II |
4 | 雲南陸龜 | Cuora yunnanensis | II |
5 | 四爪陸龜 | Testudo horsfieldii | I |
6 | 蠵龜 | Caretta caretta | II |
7 | 海龜 | Chelonia mydas | II |
8 | 玳瑁 | Eretmochelys imbricata | II |
9 | 欖蠵龜 | Lepidochelys olivacea | II |
10 | 稜皮龜 | Dermochelys coriacea | II |
11 | 黿 | Pelochelys bibroni | I |
12 | 山瑞鱉 | Paleasteindachneri | II |
略語 | 正式名 | 中文意思 |
CB | Captive-bred | 人工繁殖個體 |
CR | Captive-raised | 人工環境飼養了一段時間,牠可能是CB或WC,並已適應人工環境 |
WC | Wild-caught | 野生捕捉個體 |
側頸龜科 - 馬達加斯加側頸龜屬(Erymnochelys) | 側頸龜科 - 側頸龜屬(Pelomedusa) |
馬達加斯加大頭側頸龜 Erymnochelys madagascariensis | 沼澤側頸龜 Pelomedusa subrufa |
馬達加斯加大頭側頸龜擁有橢圓形的背甲,並帶有細微的放射紋,下巴上有一對觸鬚,頭部表面為棕紅色、棕黃色,黃色頜骨。頸部表面為橄欖、灰色或棕色 ,腹側為黃色,而四肢是橄欖或灰色,趾上有蹼,雄性擁有比雌性長的尾巴 | 沼澤側頸龜的幼龜體色較黑,背甲為橢圓形,腹甲為地黃色。其頭部很軟,表面呈橄欖棕色,其有圓形皺折,眼睛似玉為圓形。頸、四肢和尾巴是灰棕色,蹼趾間只有兩個指骨。雌雄辨別容易,雄性體型較小,尾巴粗大,雌龜體型大,尾巴較細小 |
【別名】無 | 【別名】鋼盔側頸龜 |
【英名】Madagascar big-headed turtle | 【英名】African helmeted turtle |
【分佈】馬達加斯加 | 【分佈】非洲中部至南部、馬達加斯加西南部 |
【習性】肉食性;以魚、蝦、昆蟲、蝸牛、甲殼類為食 | 【習性】肉食性;以小魚、小蝦、雞肉、動物內臟為食 |
【溫度】18~29℃ | 【溫度】18~28℃ |
【全長】43.5~50cm | 【全長】15~20cm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無 |
側頸龜科 - 亞馬遜側頸龜屬(Peltocephalus) | 側頸龜科 - 非洲側頸龜屬(Pelusios) |
亞馬遜大頭側頸龜 Peltocephalus dumerilianus | 白胸側頸龜 Pelusios adansonii |
亞馬遜大頭側頸龜擁有很大的頭部,俯看牠的頭呈三角形;吻突出,上顎帶;背甲為橢圓形並呈灰色、棕色或黑色;腹甲大小幾乎和背甲相當,頭部通常是灰色,而頸部及四肢是主要是橄欖灰色,雄性體型較小,尾巴粗大 | 白胸側頸龜的背甲呈棕黃色,脊稜隆起明顯,盾片時常帶有輻射狀花紋;腹甲相對背甲較小,帶有鉸鏈關節,閉合時四肢通常都露在甲外。頭部表面為棕灰色,頜骨黃色,頸部、四肢皮膚是黃褐色,下巴有一對突出的觸鬚 |
【別名】無 | 【別名】安氏非洲泥龜 |
【英名】Big-headed amazon river turtle | 【英名】Adanson's mud turtle |
【分佈】亞馬遜河流域從秘魯東北部、哥倫比亞東部,厄瓜多爾東部、委內瑞拉西部 | 【分佈】蘇丹白尼羅河在,向西通過喀麥隆、尼日利亞、馬裡、利比裡亞、塞內加爾和岡比亞 |
【習性】雜食性,以魚、無脊椎動物、果實、種子、水生植物和藻類為食 | 【習性】肉食性;以魚、蝦、昆蟲、蝸牛、甲殼類為食 |
【溫度】18~29℃ | 【溫度】18~29℃ |
【全長】37~44cm | 【全長】14~18.5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無 |
歐卡芬哥泥龜 Pelusios bechuanicus | 肯亞泥龜 Pelusios broadleyi |
歐卡芬哥泥龜背甲為橢圓形並呈黑色,其頭部寬大,下巴處長有多跟短觸鬚,頭部為黑色,眼兩側和頭頂帶有黃色的花紋;而四肢、尾部、頸部為灰黃色。幼體時,背甲內側有多節的龍骨,但隨著成長而逐漸消失 | 肯亞泥龜背甲呈深褐色,背甲盾片帶有輻射狀的條紋;腹甲雖長有鉸鏈關節,但幾乎不能活動;頭部寬闊,吻短小,上顎呈黃色,常常帶有黑色的斑點,下巴上有一對觸鬚。身體上的皮膚為灰色、黃棕色,雄性有凹陷的腹甲和厚厚的尾巴 |
【別名】無 | 【別名】圖爾卡納泥龜 |
【英名】Okavango mud turtle | 【英名】Turkana mud turtle |
【分佈】安哥拉西部、納米比亞東南部、博茨瓦納、贊比亞和津巴布韋 | 【分佈】魯道夫湖泊、馬薩比特地區、肯尼亞 |
【習性】肉食性;以魚、蝦、昆蟲、蝸牛、甲殼類為食 | 【習性】肉食性;以魚、蝦、昆蟲、蝸牛、甲殼類為食 |
【溫度】18~29℃ | 【溫度】18~29℃ |
【全長】28~33cm | 【全長】11~15.5cm |
非洲稜背泥龜 Pelusios castaneus | 東非黃腹泥龜 Pelusios castanoides |
非洲稜背泥龜的背甲為長橢圓形呈黃棕色、橄欖、黑褐色或黑色,下顎及四肢的內側呈白色;腹甲通常為黃色並帶有黑色斑紋;下巴有一對觸鬚,頸部及四肢是黃色及灰色。該龜喜好棲息在水深較淺的沼澤和湖泊之中,乾旱時常常埋身於泥土中 | 東非黃腹泥龜的喉部,背甲和腹部都帶有黃色; 頭部為棕色、橄欖黑色,吻部略為突出,下巴長有一對觸鬚,身上其餘皮膚呈棕黃色,而且前腳有幾行橫向線出現 。在野外常常棲息在沼澤之中,乾旱時會埋身於泥土裡 |
【別名】西非泥龜、西非側頸龜 | 【別名】黃腹泥龜 |
【英名】West african mud turtle | 【英名】Yellow-bellied mud turtle |
【分佈】幾內亞、塞內加爾西北、安哥拉、西非 | 【分佈】非洲東部的肯尼亞、塞舌爾群島、馬達加斯加 |
【習性】雜食性;以魚、蝦、昆蟲、蝸牛、甲殼類、水果為食 | 【習性】雜食性;以水果、植物、蝸牛、蟹、魚為食 |
【溫度】18~29℃ | 【溫度】18~29℃ |
【全長】18~22cm | 【全長】19~23cm |
中非泥龜 Pelusios chapini | 西非側頸盒龜 Pelusios gabonensis |
中非泥龜背甲的脊稜突出呈黑褐色,每塊盾片都非常寬闊;腹甲的大小幾乎與背甲相同,腹甲亦呈黑褐色,帶有鉸鏈關節,並能完全閉合;吻部略為突出,下巴長有一對觸鬚,其腹甲、頭頂和眼兩側帶有黑色的不規則花紋 | 西非側頸盒龜的特徵是其背甲中央帶有一條縱向的黑色粗條紋,同其亮黃色的背甲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不過背甲的黃色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變黑,直到變成全黑。吻部略為突出,下巴長有一對觸鬚,幼體曷四肢為黑色,成年時則為灰黃色 |
【別名】無 | 【別名】非洲森林側頸龜 |
【英名】Central african mud turtle | 【英名】African forest turtle |
【分佈】烏干達、中非、剛果 | 【分佈】西非、安哥拉北部、坦桑尼亞西部、利比裡亞、幾內亞 |
【習性】雜食性;以水果、植物、蝸牛、蟹、魚為食 | 【習性】肉食性,主要食昆蟲、蠕蟲、蝸牛和魚 |
【溫度】18~29℃ | 【溫度】18~29℃ |
【全長】32~38cm | 【全長】25~30cm |
侏儒泥龜 Pelusios nanus | 西非黑森龜 Pelusios niger |
侏儒泥龜是非洲側頸龜屬中體型最小的品種,其體型偏小,背甲扁平為橢圓形,呈棕色並且帶有黑暗的條紋,腹甲的大小幾乎與背甲相同,帶有鉸鏈關節,下巴長有一對觸鬚;雄性有凹陷的腹甲和厚厚的尾巴 | 西非黑森龜背甲呈黑色和棕黃色,脊稜隆起,但在成年個上不明顯,盾片有時會帶有輻射狀的花紋;頭部相對屬內其它品種較窄,吻突出,上顎帶有下勾,下巴處長有兩根短鬚,頸部、四肢、尾部皮膚由黃色至灰色 |
【別名】非洲侏儒泥龜、侏儒側頸龜 | 【別名】非洲黑 |
【英名】African dwarf mud turtle | 【英名】West african black turtle |
【分佈】南非、贊比亞、剛果盆地、安哥拉 | 【分佈】西非、塞拉利昂、利比裡亞 |
【習性】肉食性;以魚、蝦、昆蟲、蝸牛、甲殼類為食 | 【習性】雜食性;以魚、蝦、昆蟲、蝸牛、甲殼類、水果為食 |
【溫度】18~29℃ | 【溫度】18~29℃ |
【全長】10~12cm | 【全長】22~26.3cm |
溫帶泥龜 Pelusios rhodesianus | 稜背側頸龜 Pelusios sinuatus |
溫帶泥龜背甲為橢圓形全黑並高起,脊骨稍稍隆起,通常只發生在第四塊中盾;其喉部和四肢的內側呈米黃色,頭頂和四肢外側呈灰黑色,腹甲的大小幾乎與背甲相同;該龜棲息在河流和湖泊之中,有時也會出現在人工水壩 | 稜背側頸龜的背甲為長橢圓形並呈黑色,背甲的尾緣呈鋸齒,在幼體身上尤為明顯,腹甲的大小幾乎與背甲相同,頭部是黃灰色,以橄欖,有時與黑暗的小標記。頭部、頸部、四肢下方為黃色,表面則為灰色;該種的另一個顯著特徵是其背甲的中盾會常常帶有凹陷 |
【別名】羅得西亞泥龜 | 【別名】東非稜背泥龜 |
【英名】Variable mud turtle | 【英名】East African serrated mud turtle |
【分佈】非洲中部至東南部、剛果、烏干達、安哥拉︴博茨瓦納、津巴布韋、莫桑比克 | 【分佈】東非、索馬裡 |
【習性】雜食性;以水果、植物、蝸牛、蟹、魚為食 | 【習性】肉食性;以蠕蟲、昆蟲、蝸牛、魚、青蛙為食 |
【溫度】18~29℃ | 【溫度】18~29℃ |
【全長】21~25.5cm | 【全長】38~46.5cm |
側頸龜科 - 南美側頸龜屬(Podocnemis) |
東非黑泥龜 Pelusios subniger | 紅頭側頸龜 Podocnemis erythrocephala |
東非黑泥龜雖然名為黑泥龜,但牠的背甲並不是全黑,大部分時候呈淺綠色。成體時呈棕灰色,腹甲前端比後端較闊,頭部通常是棕色,但含有一些小的黑點;頜骨為黃色。頸部、四肢和尾巴是灰色;幼體黑泥龜的每塊背甲盾片都帶有深色的斑塊 | 紅頭側頸龜幼年期頭部有鮮艷的紅色覆蓋整個頭頂,成年後褪色而轉為棕色,雌性個體尤為明顯。成年前背甲有明顯的中央脊稜,背甲棕色或黃褐色,較黃斑側頸龜甲色淺淡;腹甲淡黃色並帶有肉色,有兩條下頜須,無斑 |
【別名】東非側頸龜 | 【別名】南美紅頭側頸龜 |
【英名】East african black mud turtle | 【英名】Red-headed river turtle |
【分佈】東非、布隆迪、坦桑尼亞、莫桑比克、剛果、贊比亞、博茨瓦納 | 【分佈】奧裡諾科河上游,至委內瑞拉南部的亞馬遜盆地,西達哥倫比亞東部,南到巴西北部 |
【習性】雜食性;以草、蟹、蠕蟲、蝸牛、昆蟲、魚、青蛙為食 | 【習性】雜食性;以水生植物、蔬菜、果實、魚為食 |
【溫度】18~29℃ | 【溫度】24~30℃ |
【全長】16~20cm | 【全長】26~32cm |
南美巨側頸龜 Podocnemis expansa | 馬格林達那河側頸龜 Podocnemis lewyana |
南美巨側頸龜的背甲扁平為橢圓形,頭部有淡黃色的斑起自鼻端,沿鼻樑上溝槽兩側向後,經頭頂至眼後向下,在眼周圍形成環狀,似帶著眼鏡,頭頂的兩個斑點常是空心的,好似另外兩隻眼,不過也有不少個體是實心或一樣一個,下巴具有雙枚頜鬚 | 馬格林達那河側頸龜背甲扁平為橢圓形並呈灰色、橄欖褐色或棕粉紅色,頭部有淡黃色的斑起自鼻端,沿鼻樑上溝槽兩側向後,經頭頂至眼後向下。頭部、頸部及四肢是灰色、橄欖色,下巴具有雙枚頜鬚;屬於高危品種,沒有很漂亮的外觀和特點 |
【別名】南美側頸龜、巨型側頸龜 | 【別名】無 |
【英名】South american river turtle | 【英名】Magdalena river turtle |
【分佈】加勒比地區、圭亞那、委內瑞拉、亞馬遜河、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巴西 | 【分佈】哥倫比亞的馬格林達那河、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湖 |
【習性】雜食性;會吃水果,鮮花,根,軟植被、水生植物、魚 | 【習性】雜食性;以水生植物、蔬菜、果實、魚為食 |
【溫度】24~30℃ | 【溫度】24~30℃ |
【全長】80~100cm | 【全長】38~46.3cm |
六峰側頸龜 Podocnemis sextuberculata | 黃頭側頸龜 Podocnemis unifilis |
六峰側頸龜與紅頭側頸龜同為小型種,背甲的尾緣呈鋸齒;脊稜明顯;幼體的腹甲帶有六對突起,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慢慢消失。幼體頭部有斑點,顏色為灰白色,略帶黃。下頜須單枚,或許有雙枚的。背甲灰棕色,腹甲淡黃無斑,但野生個體常有深色污漬沉積,似每塊盾片上有黑斑 | 黃頭側頸龜因頭部的黃色斑點而得名;幼時甲色棕色,幼體頭部的黃色斑點十分鮮艷,四五年後漸趨暗淡。長大後,隨著褪皮換甲,背甲會轉為灰黑色;腹甲為灰黃色並略帶鉛灰色,部分個體有黑斑。最有趣的是在腋部的緣盾與腹甲接和處,每側都有二至三個小瘤,雄性明顯 |
【別名】六結側頸龜、六疣側頸龜、六結側頸龜 | 【別名】黃斑側頸龜、黃紋側頸龜、忍者龜 |
【英名】Six-tubercled amazon river turtle | 【英名】Yellow-head twist-necked turtle |
【分佈】巴西北部、哥倫比亞東南部、秘魯東北部的亞馬遜河流域 | 【分佈】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圭亞那、巴西、玻利維亞 |
【習性】雜食性;以水生植物、蔬菜、果實、魚為食 | 【習性】雜食性;以水生植物、蔬菜、果實、魚為食 |
【溫度】24~30℃ | 【溫度】24~30℃ |
【全長】28~34cm | 【全長】40~60cm |
草原側頸龜 Podocnemis vogli | |
草原側頸龜僅大於紅頭側頸龜和六結側頸龜背甲扁平呈橢圓形,邊緣光滑,幼體帶有脊稜;幼體時頭部有乳白色或淡黃色斑點,與巨側頸龜的斑紋很類似,同樣會在兩眼外圍形成似眼鏡的眼環,但兩鰓處的斑較大,且這些斑點顏色一般都偏白,巨側頸龜的斑紋更黃些,下巴長有兩根短鬚 | |
【別名】平原側頸龜 | |
【英名】Savannah side-necked turtle | |
【分佈】哥倫比亞、委內瑞拉 | |
【習性】雜食性;以水生植物、蔬菜、果實、魚為食 | |
【溫度】24~30℃ | |
【全長】30~36cm |
蛇頸龜科 - 蛇頸龜屬(Chelus) | 蛇頸龜科 - 長頸龜屬(Chelodina) |
枯葉龜 Chelus fimbriatus | 巨蛇頸龜 Chelodina expansa |
枯葉龜背甲為長方形,背甲是粗糙、多瘤節的。每個盾板都是圓錐形的,並具有明顯的同心生長環。頭和頸部大而扁平,並覆蓋著無數的小肉瘤、結節和褶皺。嘴非常寬,鼻子很長。眼睛很小並非常靠近鼻子。幼年時期背甲和頸部的顏色為茶褐色至紅褐色,腹甲通常為鮮豔的橙紅色。當這種龜長大時,腹甲上的橙紅色褪去變成黃色或褐色。頸部呈紅褐色,但最終會變成棕褐色或茶褐色。喉部具有兩條暗色帶狀條紋,且腹甲呈暗色。枯葉龜的側生表皮隨波擺動也有誘餌的功能,有些個體體色較黯淡,也稱作「枯葉龜」;體色較偏橘紅色的則被稱為「楓葉龜」 | 巨蛇頸龜是世界上最大的澳大利亞的蛇頸龜,其背甲呈橢圓形並呈淺橄欖綠色至棕色,頭部和頸部皮膚哇深灰色,頜骨和下巴呈米黃色。表面的皮膚及四肢是灰色、橄欖色或棕色,四肢下方為米黃色。和其身體相比,其頭部較大、頸部較長且十分靈活,由於背甲部份較為寬闊,所以亦稱為「寬甲長頸龜」。雄性有厚厚的尾巴和凹陷的腹甲;雌性頸部較長,如將頸完全伸展開,其尾端至吻端的距離可達85厘米;巨蛇頸龜分佈在澳洲東南部分,在野外棲息在淡水湖泊和沼澤之中 |
【別名】楓葉龜、蛇頸龜、瑪塔蛇頸龜 | 【別名】寬甲長頸龜 |
【英名】Mata mata turtle | 【英名】Giant snake-necked turtle |
【分佈】奧裡諾科河流、亞馬遜河流域 | 【分佈】澳大利亞東南部大分水嶺以西的地方 |
【習性】肉食性;完全以魚蝦類活餌為食 | 【習性】肉食性;以肉類、魚、黃粉蟲、蚯蚓、混合飼料為主 |
【溫度】22~27℃ | 【溫度】20~32℃ |
【全長】30~45.6cm | 【全長】40~48cm |
蛇頸龜 Chelodina longicollis | 麥克德長頸龜 Chelodina mccorrdi |
蛇頸龜體色變異較大,背部一般為棕色、暗棕色或黑色;腹部黃白色,背甲外緣與腹甲的鱗縫為黑色。頭小而平,眼虹膜鮮黃色。頸長於脊柱其餘部分,其上佈滿結節。頸在前臂的背腹甲之間水平彎曲。鼻位於吻端,眼於兩側。四肢具蹼,指趾具四爪 | 麥克德長頸龜的背呈橢圓形,腹甲大,其背甲後方較為寬闊,頭部、頸部、四肢部份表面的顏色為灰棕色,下方腹側為白色。頸長於脊柱其餘部分,其上佈滿結節。鼻位於吻端,眼於兩側。四肢具蹼,指趾具四爪 |
【別名】澳洲長頸龜、長頸龜 | 【別名】無 |
【英名】Common snake-necked turtle | 【英名】Mccorrd long-necked turtle |
【分佈】澳大利亞的東部 | 【分佈】羅地島、印度尼西亞 |
【習性】肉食性;以各種軟體動物、蝌蚪和小魚為食 | 【習性】肉食性;以各種軟體動物、蝌蚪和小魚為食 |
【溫度】20~32℃ | 【溫度】20~32℃ |
【全長】15~27.5cm | 【全長】12~21.3cm |
新幾內亞長頸龜 Chelodina novaeguineae | 長身蛇頸龜 Chelodina oblonga |
新幾內亞長頸龜幼體時背甲邊緣、腹甲及皮膚都有不規則形狀的橘色馬蹄形斑紋,某些新幾內亞長頸龜的吻端呈白色。頭部、頸部都是橄欖啡色,下方為米黃色,四肢是橄欖啡色。頸長於脊柱其餘部分,其上佈滿結節。四肢具蹼,指趾具四爪 | 長身蛇頸龜的背甲為窄長的橢圓形並呈灰黑色,時常會帶有棕色或黑色的斑點;腹甲呈米黃色,四肢是橄欖灰色。頭部及頜骨是橄欖灰色與無數黑暗斑點 。橄欖灰色頸部很厚,頸長於脊柱其餘部分,其上佈滿結節。四肢具蹼,指趾具四爪 |
【別名】無 | 【別名】無 |
【英名】New guinea snake-necked turtle | 【英名】Narrow-breasted snake-necked turtle |
【分佈】新幾內亞的南部 | 【分佈】僅分佈於澳洲柏斯 |
【習性】肉食性;以各種軟體動物、蝌蚪和小魚為食 | 【習性】肉食性;以各種軟體動物、蝌蚪和小魚為食 |
【溫度】20~32℃ | 【溫度】20~32℃ |
【全長】20~30cm | 【全長】30~40cm |
紋面長頸龜 Chelodina parkeri | 鱗背長頸龜 Chelodina reimanni |
紋面長頸龜的頭部長著獨特的圖案,頭部的乳白色斑紋為其最主要的特徵。此斑紋會隨其成長而變細,至於成熟的個體則以不易看見。在幼體期間花紋最為華麗,頭部和背甲上有著雲石般的色彩, 很是美麗。當稚龜們長大後,這種色彩更趨獨特。頸長於脊柱其餘部分,其上佈滿結節。四肢具蹼,指趾具四爪 | 鱗背長頸龜可能是新幾內亞長頸龜的一個亞種,但有待證實;頭部相當大,但頸部卻相對較短,這很可能尤其長期捕食貝類所致。其背甲呈橢圓形,而且較為扁平,頭背部份看似像魚鱗因而得名,在頸背部份有結節,皮膚表面是灰棕色,而下方腹側為淡黃色。四肢具蹼,指趾具四爪 |
【別名】派克蛇頸龜 | 【別名】無 |
【英名】Parker's snake-necked turtle | 【英名】Reimann's snake-necked turtle |
【分佈】巴布亞新幾內亞、西巴布亞新幾內亞 | 【分佈】印尼馬老奇流域、西巴布亞新幾內亞 |
【習性】肉食性;專以魚類為食 | 【習性】肉食性;以魚、甲殼類及昆蟲為食 |
【溫度】20~32℃ | 【溫度】20~32℃ |
【全長】20~30cm | 【全長】15.5~20.6cm |
皺面長頸龜 Chelodina rugosa | 扁頭長頸龜 Chelodina siebenrocki |
皺面長頸龜背甲呈長橢圓,表面覆蓋有細小的褶皺,背甲尾緣稍帶鋸齒;頭部無斑紋,腹甲長度為前葉寬幅的兩倍以內,且股盾會向後方變窄。特別的是,本種第2及3椎盾寬幅比其長度來的寬。頸長於脊柱其餘部分,其上佈滿結節。本種與扁頭長頸龜為近親,也有學者認為兩者應為同類 | 扁頭長頸龜容易和皺面長頸龜混淆,但其背甲扁平光滑呈長橢圓,呈暗褐色或黑色,後半部較寬,不帶有脊稜,雌性的背甲中央時常帶有凹陷;頭大,頭、頸部和四肢為灰褐色,頸長度相當於背甲長度的3/4,頸表面帶有顆粒,腹甲為黃色或淡褐色。四肢具蹼,指趾具四爪 |
【別名】無 | 【別名】西朋落克蛇頸龜 |
【英名】North australian snake-necked turtle | 【英名】Siebenrock's snake-necked turtle |
【分佈】澳洲北部 | 【分佈】澳大利亞北部、印度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及托雷斯海峽部分島嶼 |
【習性】肉食性;以各種軟體動物、蝌蚪和小魚為食 | 【習性】肉食性;以各種軟體動物、蝌蚪和小魚為食 |
【溫度】20~32℃ | 【溫度】20~32℃ |
【全長】35~40cm | 【全長】25~38cm |
蛇頸龜科 - 刺頸龜屬(Acanthochelys) |
平甲蛇頸龜 Chelodina steindachneri | 巨頭刺頸龜 Acanthochelys macrocephala |
平甲蛇頸龜的背甲偏圓呈褐色,在中央位置帶有縱向的凹陷;腹甲和甲橋下側呈黃色,邊緣帶有黑邊。頭、頸、四肢皮膚表面是灰色或橄欖色,下方則為黃色。頭小、頸短,頸表面帶有顆粒。四肢具蹼,指趾具四爪 | 巨頭刺頸龜不僅頭大,體型也是四種刺頸龜中最大的。其背甲呈橢圓形多為灰色和褐色;背甲尾端有較弱鋸齒。頸部、四肢皮膚表面是灰棕色 ,下方腹側為黃色, 錐形結節在背甲表面。有大型圓錐結節在大腿內側 |
【別名】平背蛇頸龜 | 【別名】大頭刺頸龜、巨頭蛇頸龜 |
【英名】Steindachner's snake-necked turtle | 【英名】Big-headed pantanal swamp turtle |
【分佈】澳洲西部 | 【分佈】玻利維亞、巴拉圭 |
【習性】肉食性;以肉類、魚類和蝦類為食 | 【習性】肉食性;以昆蟲、魚、蝦、水龜飼料為食 |
【溫度】20~32℃ | 【溫度】22~30℃ |
【全長】15~21cm | 【全長】20~23.5cm |
刺股刺頸龜 Acanthochelys pallidipectoris | 巴西放射刺頸龜 Acanthochelys radiolata |
刺股蛇頸龜最大的特徵就是在屁股左右兩側有兩根肉刺,比起其它刺頸龜,雄龜更為明顯,刺股身體的顏色較偏向粉紅色,所以才被稱為「刺股蛇頸龜」,背甲為咖啡或綠褐色,中間有塌陷,腹甲顏色為黃中帶黑,四肢呈淺黃色,帶有大塊的鱗片,腳趾帶蹼 | 巴西放射刺頸龜背甲呈橢圓形及扁平,呈灰色或黑色,第二、第三和第四錐盾帶有凹陷,背甲帶有不明顯的輻射狀花紋。頸背表面上有許多小結節,四肢表面也佈滿大型規模的結節,大腿有幾個分散的結節。外肢表面為橄欖或棕色和內側為黃色,橄欖啡色的短尾巴 |
【別名】刺股蛇頸龜、紫紅刺頸龜 | 【別名】巴西放射蛇頸龜 |
【英名】Chaco side-necked turtle | 【英名】Brazilian radiolated swamp turtle |
【分佈】阿根廷北部、巴拉圭 | 【分佈】巴西 |
【習性】肉食性;以昆蟲、魚、蝦、水龜飼料為食 | 【習性】肉食性;以昆蟲、魚、蝦、水龜飼料為食 |
【溫度】22~30℃ | 【溫度】22~30℃ |
【全長】13~17.5cm | 【全長】17~20cm |
蛇頸龜科 - 癩頸龜屬(Elseya) |
黑腹刺頸龜 Acanthochelys spixii | 澳北盔甲龜 Elseya dentata |
黑腹刺頸龜最明顯的特徵是頸背部有許多堅硬的刺狀疣粒,因而得名。雌龜腹甲中央平坦,洩殖腔孔距背甲後緣較近;雄龜腹甲中央凹陷,尾基部粗,洩殖腔孔距背甲後緣較遠。幼年時,腹甲長有珊瑚紅的斑點 | 澳北盔甲龜的頭頂帶有大塊的角質皮膚,頸短小,眼下方帶有一條淡色的條紋,一直延伸到頸部。背甲呈橢圓形,頸背有大鈍結節。頭部、頸部、四肢是灰色、橄欖或深棕色,頜骨是黃色,腳趾帶蹼。雄性比雌性有更長、更厚的尾巴 |
【別名】釘頸龜 | 【別名】無 |
【英名】Spiny-neck turtle | 【英名】Northern australian snapping turtle |
【分佈】巴西、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 | 【分佈】澳大利亞北部金伯利地區 |
【習性】肉食性;以昆蟲、魚、蝦、水龜飼料為食 | 【習性】肉食性;以昆蟲、魚、蝦、水龜飼料為食 |
【溫度】22~30℃ | 【溫度】21~28℃ |
【全長】17~20cm | 【全長】32~40cm |
鋸齒盔甲龜 Elseya latisternum | 新幾內亞盔甲龜 Elseya novaeguineae |
鋸齒盔甲龜最顯著特徵是背甲邊緣的鋸齒;尾側的鋸齒尤其明顯。背甲呈橢圓形為橄欖或啡色,帶有深棕色或黑色斑點。頭頂帶有大塊的角質皮膚,頭大、頸短小,頸背後有小結節。頭部為橄欖啡灰色或深棕色;腿部和頸部都同樣顏色,頜骨為黃色 | 新幾內亞盔甲龜區別於屬中其它品種的特徵是其背甲上明顯的脊稜,腹甲為米黃色。頭頂帶有大塊的角質皮膚,頭大、頸短小,頸背後有小結節。頭部、頸部、四肢的皮膚表面為灰色,下方則為米黃色。雄性比雌性有更長、更厚的尾巴 |
【別名】無 | 【別名】無 |
【英名】Saw-shelled snapping turtle | 【英名】New guinea snapping turtle |
【分佈】澳洲東海岸 | 【分佈】澳洲東海岸 |
【習性】肉食性;以昆蟲、魚、蝦、水龜飼料為食 | 【習性】肉食性;以昆蟲、魚、蝦、水龜飼料為食 |
【溫度】21~28℃ | 【溫度】21~28℃ |
【全長】22~28cm | 【全長】25~30cm |
蛇頸龜科 - 澳龜屬(Emydura) |
桃紅側頸龜 Elseya schultzei | 澳洲大頭曲頸龜 Emydura australis |
桃紅側頸龜與新幾內亞盔甲龜的外型十分類似,只有腹甲的色澤不同為桃紅色。頭頂帶有大塊的角質皮膚,頭大、頸短小,頸背後有小結節。頭部、頸部、四肢的皮膚表面為灰色,下方則為米黃色。雄性比雌性有更長、更厚的尾巴 | 澳洲大頭曲頸龜一度被認為滅絕,直到五年前的某天才被重新發現!背甲呈橢圓形,頭部、頸部、四肢是灰色、橄欖色或棕色。頭部有兩條斑線,從鼻延伸至頸部。幼體時的條紋是粉紅色,但隨著年齡增長而變為黃色 |
【別名】無 | 【別名】澳洲大頭龜 |
【英名】Peach pink-bellied snapping Turtle | 【英名】Australian big-headed side-necked turtle |
【分佈】巴布新幾內亞北部 | 【分佈】澳大利亞西北部愛德華國王河流域 |
【習性】肉食性;以魚、蝦、麵包蟲、蟋蟀、水龜飼料為食 | 【習性】雜食性;以魚、蝦、水生植物為食 |
【溫度】21~28℃ | 【溫度】20~30℃ |
【全長】20~30cm | 【全長】22~30cm |
紋背曲頸龜 Emydura krefftii | 瑪瑞曲頸龜 Emydura macquarrii |
紋背曲頸龜的特徵是其背甲上的半透明的盾片,上面還帶有年輪狀的褶皺,因而得名。背甲呈橄欖褐色至黑褐色,頸後部帶有顆粒突起。頭部、頸部、四肢是深灰色。頭部有兩條斑線,從鼻延伸至下顎及頸部,頜骨及下巴位置是淺灰色 | 瑪瑞曲頸龜的背甲呈橄欖色或棕色,從中央開始大處,尾緣光滑或帶有少量的鋸齒;腹甲長而窄,四肢無發完全藏於腹甲內;頸後部帶有顆粒突起,下巴處長有兩跟短鬚。頭部有兩條斑線,從鼻延伸至下顎及頸部 |
【別名】無 | 【別名】墨瑞側頸龜 |
【英名】Krefft's river turtle | 【英名】Murray river turtle |
【分佈】澳洲昆士蘭州以東,從約克角半島南下至歌連臣角夏洛特灣 | 【分佈】澳洲東南部,從昆士蘭南下至北部維多利亞 |
【習性】雜食性;以魚、蝦、水生植物為食 | 【習性】雜食性;以魚、蝦、水生植物為食 |
【溫度】20~30℃ | 【溫度】20~30℃ |
【全長】20~28.1cm | 【全長】23~31cm |
紅紋曲頸龜 Emydura subglobosa | 維多利亞曲頸龜 Emydura victoriae |
紅腹短頸龜的背甲高起但不帶有脊稜,尾緣光滑,稍稍向上翹起;甲橋和腹甲帶有紅色的斑塊,紅色斑塊在成長莆間更加突出,但隨著年齡增長褪為粉紅色。腹甲不帶有鉸鏈關節。頭部有兩條斑線,從鼻延伸至下顎及頸部 | 維多利亞曲頸龜外形同澳洲大頭曲頸龜極為相似,兩者經常容易被混淆;維多利亞短頸龜顯著的特徵是頭兩側帶有肉色的雙條紋。頭部有兩條斑線,從鼻延伸至下顎及頸部。頭部、頸部及四肢是棕灰色或橄欖灰色 |
【別名】圓澳龜、紅腹短頸龜、紅肚側頸龜 | 【別名】無 |
【英名】Red-bellied short-necked turtle | 【英名】Victoria short-necked turtle |
【分佈】新幾內亞、澳大利亞 | 【分佈】金伯利地區西北部、澳大利亞的達爾文 |
【習性】雜食性;以魚、蝦、水生植物為食 | 【習性】雜食性;以魚、蝦、水生植物為食 |
【溫度】20~30℃ | 【溫度】20~30℃ |
【全長】18~25.5cm | 【全長】22~30cm |
蛇頸龜科 - 漁龜屬(Hydromedusa)
|
蓋亞那蟾頭龜 Phrynops nasutus | 亞馬遜蟾頭龜 Phrynops raniceps |
蓋亞那蟾頭龜的背甲扁平,呈橢圓形,背甲和腹甲的底色多為土黃色或偏褐色;頭部的上側和四肢呈黑色,頭部下側呈土黃色;頭部表面上覆蓋由細到大不規則形狀鱗片該龜喜好棲息在水流平緩的水域 | 亞馬孫蟾頭龜背甲呈墨綠色或墨黑色,兩側向外擴展,幼體會帶有明顯的脊稜;腹甲通常呈黃色,邊緣和甲橋會帶有淺黃色的鑲邊;頭大,吻突出,下巴處長有兩跟短鬚。頸部表面是黑色,四肢均為深灰色、或橄欖灰色 |
【別名】無 | 【別名】紅腿亞馬遜側頸龜 |
【英名】Common toad-headed turtle | 【英名】Amazon toad-headed turtle |
【分佈】法屬圭亞那、蘇裡南、巴西東北部 | 【分佈】玻利維亞、秘魯、哥倫比亞東部、委內瑞拉南部和巴西西北部 |
【習性】肉食性;以昆蟲、魚、蝦、乳鼠、人工飼料等為食 | 【習性】肉食性;以昆蟲、魚、蝦、乳鼠、人工飼料等為食 |
【溫度】23~29℃ | 【溫度】23~29℃ |
【全長】26~31.7cm | 【全長】28~33cm |
紅腿亞馬孫側頸龜 Phrynops rufipes | 結節蟾頭龜 Phrynops tuberculatus |
紅腿亞馬孫側頸龜棕色的背甲為橢圓形呈棕色,尾緣略鋸齒狀,脊骨隆起;腹甲為淡黃色;頭部較平、寬,吻部突出,顏色呈紅色,頭頂及兩側有黑色的條紋;四肢及尾部也呈紅色,艷麗奪目,但隨著成長而逐漸變淡 | 結節蟾頭龜背甲弧度較低呈橢圓形,顏色淡棕黑色,中央脊骨隆起;腹甲顏色有全黃色、全棕色或黃色帶黑色的鑲邊;頭部較寬,吻部突出,下巴長有一對短鬚,頭部的顏色為全灰褐色,有的個體帶有粉色或黃色的斑點;四肢及尾部呈棕灰色 |
【別名】無 | 【別名】無 |
【英名】Red-footed amazon side-necked turtle | 【英名】Tuberculate toad-headed turtle |
【分佈】巴西、哥倫比亞、秘魯 | 【分佈】巴西東部,在里約熱內盧和聖保羅舊金山附近的引流 |
【習性】肉食性;以昆蟲、魚、蝦、乳鼠、人工飼料等為食 | 【習性】肉食性;以昆蟲、魚、蝦、乳鼠、人工飼料等為食 |
【溫度】23~29℃ | 【溫度】23~29℃ |
【全長】20~25.6cm | 【全長】20~25cm |
疣背龜 Phrynops vanderhaegei | 威廉姆斯側頸龜 Phrynops williamsi |
疣背龜背甲為棕黑色,呈橢圓形,中央帶有凹陷,盾片上帶有較粗糙的條痕;腹甲呈黃色,中央處有棕黑色的圖案;頭頂和頸背為灰色,喉部及下顎為黃色,頭部有橘色蟲斑;其餘部分的皮膚呈灰色或橄欖色;四肢外側有較大的鱗片覆蓋 | 威廉姆斯側頸龜的背甲呈棕色,帶有黑色的細輻射紋,邊緣呈鋸齒,並帶有橘紅色的鑲邊;腹甲呈灰色或黃色;該種的頭較窄,下巴處長有兩跟淺色短鬚;趾間帶蹼,蹼通常呈淺紅色,趾前還長有一個硬刺;該龜喜好棲息在多巖的溪流中 |
【別名】無 | 【別名】面具側頸龜 |
【英名】Vanderhaege's toad-headed turtle | 【英名】Williams' side-necked turtle |
【分佈】巴西、阿根廷、巴拉圭 | 【分佈】巴西、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 |
【習性】肉食性;以昆蟲、魚、蝦、乳鼠、人工飼料等為食 | 【習性】肉食性;以昆蟲、魚、蝦、乳鼠、人工飼料等為食 |
【溫度】23~29℃ | 【溫度】23~29℃ |
【全長】22~27cm | 【全長】30~35.5cm |
蛇頸龜科 - 扁龜屬(Platemys) |
蘇利亞蟾頭龜 Phrynops zuliae | 紅頭蛇頸龜 Platemys platycephala |
蘇利亞蟾頭龜擁有巨大且寬闊的頭部,頭的兩側各長有一條黑色條紋,從吻端一直延伸到頸後;雄性的體形明顯比雌性小。其背甲扁平呈橢圓形且後方寬闊,顏色為深灰色至黑色,四肢為灰色,腹甲呈黃色 | 紅頭蛇頸龜的典型特徵是其扁平的背甲和背甲上的兩條突出的脊稜;腹甲呈深棕或黑色,邊緣的淡黃色一直沿伸到緣盾。頭呈暗桔紅色,頸上長有微小的瘤狀物,並由上到下逐漸變少、變小,頭頂光滑。其餘處的皮膚是深黑色,且四肢覆有大塊的黑色鱗片 |
【別名】無 | 【別名】南美扁龜、扭頸龜、絞頸龜 |
【英名】Zulia toad-headed turtle | 【英名】Twist-necked turtle |
【分佈】委內瑞拉 | 【分佈】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圭亞那和巴西 |
【習性】肉食性;以昆蟲、魚、蝦、乳鼠、人工飼料等為食 | 【習性】肉食性;以蝸牛、魚、昆蟲及小型動物為食 |
【溫度】23~29℃ | 【溫度】21~28℃ |
【全長】23~28cm | 【全長】15~18cm |
蛇頸龜科 - 擬澳龜屬(Pseudemydura) | 蛇頸龜科 - 溪龜屬(Rheodytes) |
澳洲短頸龜 Pseudemydura umbrina | 費茲洛河龜 Rheodytes leukops |
澳洲短頸龜背甲呈淺棕色到黑色,腹甲大小幾乎和背甲相當。所有腳趾上都具蹼,頭部、頸部、四肢呈褐色,顎面為黃色。夏季常躲避在泥土之中或者是落葉的下面,冬季雨水和潮水過後開始活躍;該種目前人工保護和野生個體總共不超過400個 | 費茲洛河龜可通過洩殖腔來吸收氧氣,能長時間在水面下逗留。背甲呈橢圓形,邊緣帶有鋸齒,隨著成長漸漸變得圓滑。成體背甲是呈深棕色與橄欖色,黃橙腹側。眼部帶有白色圈紋,頸部有大結節和圓疣,下巴有一雙觸鬚 。皮膚主要為橄欖灰色,腳趾具蹼 |
【別名】西部沼澤龜 | 【別名】無 |
【英名】Western swamp turtle | 【英名】Fitzroy river turtle |
【分佈】澳大利亞西部 | 【分佈】澳洲昆士蘭 |
【習性】肉食性;會吃水生昆蟲、甲殼類動物、魚和蝌蚪 | 【習性】】肉食性;以昆蟲、甲殼類、魚、蝦、蝌蚪為食 |
【溫度】21~28℃ | 【溫度】21~28℃ |
【全長】10~14cm | 【全長】21~26.2cm |
蛇頸龜科 - 隱龜屬(Elusor) |
瑪麗河龜 Elusor macrurus | |
瑪麗河龜是龜類世界中極為罕見的一種類型,生存在淺水中,具有獨特的巨大尾部,並靠其尾部類似肺部的組織來呼吸,有關該物種科學界對它瞭解甚少。背甲長而平滑,成體背甲為黑褐色,幼體時為棕啡色,裙邊呈平滑狀或鋸齒狀。其腹甲、甲橋和裙邊反面為暗灰色,頸部、四肢和尾部表面呈灰色,下巴下方有四根觸鬚;頭部稍窄,帶有明顯的頭盾。上顎喙部無缺口,所有腳趾有蹼 | |
【別名】巨尾隱龜 | |
【英名】Mary river turtle | |
【分佈】澳洲瑪莉河、昆士蘭 | |
【習性】雜食性;以藻類和雙殼類軟體動物攝食 | |
【溫度】21~28℃ | |
【全長】32~37.8cm |
【鱉科】
鱉科目前一共有14個屬和大約23個種,以外表為皮膚而非角質盾片為特徵。鱉科以亞洲為分佈中心,非洲和北美洲也能見到,而澳洲只有化石。鱉科是游動迅速的淡水肉食性龜鱉類,性情比較兇猛,其皮膚有在水中輔助呼吸的功能,可以在水下保持較長的時間。鱉科中最出眾的種類是分佈於我國南方和東南亞的黿(Peochelys bibroni),其背甲長可達1.29米,是體型最大的鱉類之一,與我國其它的鱉相比,吻部較短。黿是我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鱉科 - 滑鱉屬(Apalone) |
佛羅里達鱉 Apalone ferox | 東部刺鱉 Apalone spinifera spinifera |
珍珠鱉滑鱉屬中個體最大的,背甲呈橢圓形;前緣較為圓滑,且有數列疣瘤並排其上,具有暗色的斑紋。其背甲上有一條金邊,在幼體時顯示的斑紋更美。因背殼前端有許多排列規則的小顆粒,形狀就像一顆顆珍珠一樣,所以又叫「珍珠鱉」 | 東部刺鱉背甲橢圓形,上有散落的小疣,在甲殼的邊緣有條暗線和陰暗的斑點。吻長,形成吻突。甲殼下有豐富血液供應煌食管絨毛和洩殖腔的結構,能在必要時進行有效的呼吸。四肢較扁,指、趾間蹼發達,具爪。頭和頸可完全縮入甲內 |
【別名】珍珠鱉、美國瑞魚、美國山瑞、金邊水魚 | 【別名】無 |
【英名】Florida softshell turtle | 【英名】Eastern spiny softshell turtle |
【分佈】美國佛羅里達州、阿拉巴馬州等地 | 【分佈】美國東北部紐約州、弗吉尼亞州、威斯康星州 |
【習性】肉食性;以魚、蝦、螺、蚌和水生的小型脊椎動物為食 | 【習性】肉食性;以魚、蝦、貝類、雞肉、動物肝為食 |
【溫度】18~32℃ | 【溫度】18~32℃ |
【全長】33~55cm | 【全長】18~45.7cm |
灣岸刺鱉 Apalone spinifera aspera | 猛鱉 Apalone spinifera ater |
灣岸刺鱉的鑑別特徵為背甲呈橢圓形並呈棕色或褐龜,邊緣有兩條以上的黑線,背甲上有點狀的黑班,較稀疏;頭部兩側呈有黃色較細的斑紋,甲殼下有豐富毛細血管的食管絨毛及洩殖腔的特別結構,能在必要時幫助呼吸。四肢較扁,指、趾間蹼發達,具爪 | 猛鱉因生性喜歡猛咬而得名。吻很長,所以身體大部分沒入水中時仍能呼吸。背覆革質的皮膚並呈黑色,骨質甲板已退化。甲殼下有豐富毛細血管的食管絨毛及洩殖腔的特別結構,能在必要時幫助呼吸。背甲橢圓形,在背甲前緣有許多突起小疣。四肢扁平,指、趾間有蹼,具爪 |
【別名】海岸刺鱉、海濱刺鱉 | 【別名】多刺軟甲龜、黑色刺鱉、誇特羅賽內加斯鱉 |
【英名】Gulf coast spiny softshell turtle | 【英名】Black spiny softshell turtle |
【分佈】美國東部沿岸,北自北卡羅萊納向南直到佛羅里達半島,向西到密西西比及路易斯安娜 | 【分佈】墨西哥奇瓦瓦,科奧維拉的誇特羅的賽內加斯地區 |
【習性】肉食性;以魚、蝦、貝類、雞肉、動物肝為食 | 【習性】肉食性;以甲殼動物、軟體動物、魚、昆蟲年均食 |
【溫度】18~32℃ | 【溫度】18~32℃ |
【全長】23~45cm | 【全長】23~45cm |
【保育等級】無 | 【保育等級】CITES-I |
德克薩斯刺鱉 Apalone spinifera emoryi | 瓜達盧佩刺鱉 Apalone spinifera guadalupensis |
德克薩斯刺鱉的甲色較深,背甲無黑斑,後部滿佈白色小疣粒,背甲邊緣的淡色帶在後部變寬。背甲橢圓形,四肢扁平,指、趾間有蹼,具爪。甲殼下有豐富毛細血管的食管絨毛及洩殖腔的特別結構,能在必要時幫助呼吸 | 瓜達盧佩刺鱉此種看上去像是東部亞種與南方亞種的混合體。背甲上即有白色疣粒又有黑色環斑,而且黑色環斑環繞在白色疣粒外,但這些黑色環斑很細小。背甲橢圓形,四肢扁平,指、趾間有蹼,具爪。頭部兩側的黃條紋粗而鮮明,向下匯入頸腹面的淺色中 |
【別名】埃莫利刺鱉 | 【別名】無 |
【英名】Texas spiny softshell turtle | 【英名】Guadalupe spiny softshell turtle |
【分佈】德克薩斯州南部裡奧格蘭德河下游,亞利桑那州的科羅拉多河水系,新墨西哥州及猶它州西南部 | 【分佈】德克薩斯州中南部,紐埃賽斯的瓜達盧佩的聖安東尼奧水系 |
【習性】肉食性;以魚、蝦、貝類、雞肉、動物肝為食 | 【習性】肉食性;以魚、蝦、貝類、雞肉、動物肝為食 |
【溫度】18~32℃ | 【溫度】18~32℃ |
【全長】23~45cm | 【全長】23~45cm |
淡色刺鱉 Apalone spinifera pallida | 美國鱉 Apalone mutica |
淡色刺鱉與其他亞種比,色淡,帶有灰白色。外貌與德克薩斯刺鱉相似,幾乎無斑點,背甲後半部佈滿白色小疣粒。背甲橢圓形,邊緣附近有黑線,四肢扁平,指、趾間有蹼,具爪。甲殼下有豐富毛細血管的食管絨毛及洩殖腔的特別結構,能在必要時幫助呼吸 | 美國鱉的四肢、背甲以及皮膚的顏色呈橘紅色或深褐色;背甲光滑,帶有褐色的圓形斑點。背甲橢圓形、扁平,裙邊特別寬;邊緣呈黃色。四肢扁平,指、趾間有蹼,具爪。甲殼下有豐富毛細血管的食管絨毛及洩殖腔的特別結構,能在必要時幫助呼吸 |
【別名】蒼白刺鱉 | 【別名】平滑鱉、美國甲魚 |
【英名】Pallid spiny softshell turtle | 【英名】Smooth softshell turtle |
【分佈】德克薩斯州東北部、路易斯安那西北部、俄克拉荷馬州南部 | 【分佈】北美地區 |
【習性】肉食性;以魚、蝦、貝類、雞肉、動物肝為食 | 【習性】雜食性;以水中及陸地昆蟲為食,有時也會食用其他動植物 |
【溫度】18~32℃ | 【溫度】18~32℃ |
【全長】23~45cm | 【全長】18~35cm |
鱉科 - 軟鱉屬(Amyda) | 鱉科 - 盾鱉屬(Aspideretes) |
中南半島大鱉 Amyda cartilaginea | 恆河鱉 Aspideretes gangeticus |
中南半島大鱉是亞洲鱉是最常見的鱉之一,長著豬一樣的吻部,包覆著皮膚的甲殼和圓形或橢圓形的背甲。背甲的表面呈灰綠色或橄欖色,有時伴有黃色邊緣的黑色斑點或放射狀的條紋,隨著生長會漸漸消失。背甲邊緣為圓形且頭部相對更窄。成年雄性長有相對更長的尾部,超過背甲邊緣。此外,這種鱉雄性的腹甲為白色,雌性的為灰色 | 恆河鱉頭小、軟吻突極短,不到眼徑一半。其背甲近似長圓形,革質皮膚,前後緣無疣粒,裙邊極短。頸盾可活動,與腹甲前緣閉合;腹甲平坦,前緣呈半圓形,後肢窩的內側有一對扇 形肉質葉,當後肢縮入殼內,整個腹甲可與背甲閉合。四肢的內側具三爪,指、趾具豐富蹼。尾短,其通體呈橄欖色,腹甲奶白色或淡黃色 |
【別名】亞洲鱉 | 【別名】緣板鱉、突頭鱉、緣板龜 |
【英名】Asiantic softshell turtle | 【英名】Indian softshell turtle |
【分佈】印度東北部和緬甸,穿過泰國、馬來西亞半島、新加坡、越南至蘇門答臘島、爪哇和婆羅洲 | 【分佈】恆河流域,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和默哈納迪河,以及印度,孟加拉國和尼泊爾 |
【習性】肉食性;捕食魚、青蛙、小蝦和水生昆蟲 | 【習性】肉食性;以魚、軟體動物為食 |
【溫度】18~32℃ | 【溫度】18~32℃ |
【全長】70~83cm | 【全長】60~94cm |
【保育等級】無 | 【保育等級】CITES-I |
印度孔雀鱉 Aspideretes hurum | 萊氏鱉 Aspideretes leithii |
印度孔雀鱉的頭、背呈綠色,有黑色斑塊。幼時背甲有疣狀突,4個眼狀斑明顯而排列整齊,隨著年齡的增長單眼的色彩會減淡。成體顏色變深,為墨綠色。腹甲藍色,邊緣幾近白色 | 萊氏鱉背甲呈橢圓形為灰色,幼體時頭部是綠色並帶有黑色縱向條紋於眼之間,並伸延落後至頸部,但隨著年齡增長背甲漸漸變暗。頭部、皮膚、四肢都是呈綠色 |
【別名】印度古鱉 | 【別名】無 |
【英名】Indian peacock softshell turtle | 【英名】Leith's softshell turtle |
【分佈】印度東部,孟加拉國 | 【分佈】印度 |
【習性】肉食性;以魚類及小型軟體動物為食 | 【習性】肉食性;以蠕蟲、蝸牛、蝦、蟹、魚、蝌蚪為食 |
【溫度】18~32℃ | 【溫度】18~32℃ |
【全長】41.6~60cm | 【全長】45~63.5cm |
【保育等級】CITES-I | 【保育等級】CITES-II |
鱉科 - 小頭鱉屬(Chitra) |
印度小頭鱉 Chitra indica | 東南亞小頭鱉 Chitra chitra |
印度小頭鱉是一種極其神秘的鱉,是世界上現存的淡水龜鱉之中最大的一種。背甲光滑,無明顯的脊椎骨或突起。長著飛濺狀和條狀的淡色斑紋,頭骨相對更長且不寬闊 | 東南亞小頭鱉背甲底色深,上面有典型的黃色幾何條紋,鮮明清晰,至成年後仍不褪去。頸背條紋在背甲前緣的頸根處匯合為一,世面上常見的小頭鱉即為此種 |
【別名】印度紋背鱉 | 【別名】馬來紋背鱉 |
【英名】Narrow-headed softshell turtle | 【英名】Striped narrow-headed softshell turtle |
【分佈】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馬來西亞西部的河流中 | 【分佈】泰國、馬來半島、緬甸、印尼各島 |
【習性】食肉性;可以喂鯉科小魚、金魚和其他牠們愛吃的小魚 | 【習性】食肉性;可以喂鯉科小魚、金魚和其他牠們愛吃的小魚 |
【溫度】18~32℃ | 【溫度】18~32℃ |
【全長】115~183cm | 【全長】100~140cm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CITES-II |
鱉科 - 盤鱉屬(Cyclanorbis) |
努比亞緣板鱉 Cyclanorbis elegans | 塞內加爾緣板鱉 Cyclanorbis senegalensis |
努比亞緣板鱉在幻體時甲殼是鮮豔的棕綠色,形狀不規則的黃點,和一個綠褐色的頭部。成年個體的背甲呈墨綠色或棕黃色,兩側邊緣帶有黃綠色小斑點。頸部為褐色,有無數的小黃點;四肢亦為褐色。雄性有比雌性更長、更厚的尾巴 | 塞內加爾緣板鱉的背甲前部帶有諸多圓形突起;幼體時的背甲長常有突出的脊椎骨,而成年的個體背甲更為光滑。其皮膚黝黑,頸部及四肢是橄欖色以及灰棕色,下誇和喉嚨附近有斑駁,雄性有比雌性更長、更厚的尾巴 |
【別名】無 | 【別名】無 |
【英名】Nubian flapshell turtle | 【英名】Senegal flapshell tertle |
【分佈】蘇丹、加納 | 【分佈】塞內加爾、蘇丹、加納 |
【習性】肉食性;以魚類及小型軟體動物為食 | 【習性】肉食性;以魚類及小型軟體動物為食 |
【溫度】18~32℃ | 【溫度】18~32℃ |
【全長】40~60cm | 【全長】35~50cm |
鱉科 - 圓鱉屬(Cycloderma) |
歐氏圓鱉 Cycloderma aubryi | 贊比亞圓鱉 Cycloderma frenatum |
歐氏圓鱉的背甲呈橢圓形,頭部是棕色並帶有五條縱向線:從內側一直延長,側線從鼻孔開始一直伸延通過頭、頸部。下誇和喉嚨部位帶有黃色與啡色的斑點,四肢為褐色,若從正面看更有點像枯葉龜 | 贊比亞圓鱉的背甲呈橢圓形,背甲是綠色並帶有不明晪的斑點及斑紋,頭部是灰色綠色及帶有五條黑色的條紋,由頭部至到頸部位置。下誇和喉嚨部位都是雪白色或帶有一些黑暗的條紋。四肢是灰綠色 |
【別名】枯葉鱉 | 【別名】無 |
【英名】Aubry's flapshell turtle | 【英名】Zambezi flapshell turtle |
【分佈】非洲 | 【分佈】東非 |
【習性】肉食性;以魚類及小型軟體動物為食 | 【習性】肉食性;以魚類及小型軟體動物為食 |
【溫度】18~32℃ | 【溫度】18~32℃ |
【全長】40~55cm | 【全長】40~56cm |
鱉科 - 紋鱉屬(Dogania) | 鱉科 - 緣板鱉屬(Lissemys) |
馬來鱉 Dogania subplana | 印度鱉 Lissemys punctata |
馬來鱉的背甲呈橢圓形並帶有黑色的中線,以及黑心黃邊的單眼,在背甲上看似是圓形的花紋,但隨著年齡的增加會慢慢減淡。頭部是啡色至橄欖色,黑色條紋從嘴巴一直伸延至頸部 | 印度鱉的背甲呈橢圓形,頂部較圓看似是球形,並呈啡、橄欖至褐色。頭部是橄欖至啡色並帶有幾條黃色的條紋,頸部帶有一連串不規則的黃色條紋,四肢是橄欖色或棕色 |
【別名】無 | 【別名】印度箱鱉 |
【英名】Malayan softshell turtle | 【英名】Indian flapshell turtle |
【分佈】泰國、馬來西亞 | 【分佈】南亞 |
【習性】肉食性;以魚類及小型軟體動物為食 | 【習性】肉食性;以魚類及小型軟體動物為食 |
【溫度】18~32℃ | 【溫度】18~32℃ |
【全長】26~35cm | 【全長】20~37cm |
鱉科 - 麗鱉屬(Nilssonia) | 鱉科 - 山瑞鱉屬(Palea) |
緬甸孔雀鱉 Nilssonia formosa | 山瑞鱉 Palea steindachneri |
緬甸孔雀鱉的背甲帶有四個黑心黃邊的單眼,頭部分佈著黑色或黃暗色的細點,頸部、四肢是橄欖色帶有眾多黃暗接壤點,以橄欖褐色與黑色為基本色。成年時背甲完全變成的橄欖色,而隨著年齡增長有幾個縱向線從背甲上消失。四肢較扁,指、趾間滿蹼,雄性有比雌性更長、更厚的尾巴 | 山瑞鱉的前緣平,後緣圓。頭較大,頭背皮膚光滑。頭前部瘦削,吻突出,形成吻突。鼻孔開口於吻突端。吻突長略與眼徑長相等。通體被柔軟皮膚,無角質盾片,頸基兩側各有一團大瘰粒,背甲前緣有一排明顯的粗大疣粒。四肢較扁,指、趾間滿蹼,均具3爪。尾短,雄性尾尖超出裙邊。背橄欖色或棕橄欖色,腹部肉色,有不規則的污斑。幼體頭背有土黃色橫斑 |
【別名】無 | 【別名】山瑞、瑞魚 |
【英名】Burmese peacock softshell turtle | 【英名】Wattle-necked softshell turtle |
【分佈】緬甸 | 【分佈】僅分佈於中國雲南、貴州、廣東、海南、廣西等省區 |
【習性】肉食性;以魚類及小型軟體動物為食 | 【習性】肉食性;以軟體動物、甲殼動物和魚蝦等為食 |
【溫度】18~32℃ | 【溫度】18~32℃ |
【全長】40~65cm | 【全長】28~42.6cm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CITES-II |
鱉科 - 黿屬(Pelochelys) |
新幾內亞黿 Pelochelys cantorii | 黿 Pelochelys bibroni |
新幾內亞黿是是鱉科動物中最大的一種。背甲光滑呈棕色,中央有不規則的黃色的條紋。裙邊處也有不規則的亮色斑紋。它們頭部占的比例極小,頭部上眼後部分很長。背甲裙緣寬大,前緣不像其它龜鱉類那樣形成簷狀,而是從前肢處開始與頸根皮膚融合 | 黿體大,背盤寬圓。頭中等,頭背較平寬。吻圓,吻突極短,長不及眼徑之半。鼻孔位於吻端。頭體被復柔軟的皮膚,無角質盾片。四肢形扁,蹼發達,均具3爪。雌性尾短,僅稍露出盤外,雄性尾長。體背灰黑色,略帶橄欖色。腹黃白色 |
【別名】無 | 【別名】大團魚 、大鱉、藍團魚、銀魚、癩頭黿、綠團魚 |
【英名】Bibron's giant softshell turtle | 【英名】Asian giant softshell turtle |
【分佈】巴布亞新幾內亞、澳大利亞北部沿岸、印度尼西亞 | 【分佈】中國東南部、印度、東南亞 |
【習性】肉食性;以軟體動物、甲殼動物和魚蝦等為食 | 【習性】肉食性;以軟體動物、甲殼動物和魚蝦等為食 |
【溫度】18~32℃ | 【溫度】18~32℃ |
【全長】180~200cm | 【全長】80~102cm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CITES-II |
鱉科 - 鱉屬(Pelodiscus) | 鱉科 - 斑鱉屬(Rafetus) |
中華鱉 Pelodiscus sinensis | 幼發拉底河鱉 Rafetus euphraticus |
中華鱉的頭、體均被柔軟的皮膚,無角質盾片。背盤卵圓形,頭中等,前端瘦削,吻長,形成管狀吻突,鼻孔位於吻端。吻突長約與眶徑相等。頸基兩側及背甲前緣均無明顯的瘰粒或大疣。背盤中央有稜脊,盤面有由小瘰粒組成的縱稜,每側7~10餘條。背青灰色、黃橄欖色,腹乳白色或灰白色 | 幼發拉底河鱉的背甲呈橢圓形,顏色主要為橄欖綠色、淡黃色或白色,成體時沒有任何斑點。幼體時會有眾多的縱向的小瘰粒出現,有些可能持續到成年時才消失。頭小、吻短,頭部、頸背、四肢表面等是呈綠。下巴和頸部下方及四肢底部是呈現白色 |
【別名】甲魚、水魚、團魚、腳魚、王八、元魚 | 【別名】無 |
【英名】Chinese softshell turtle | 【英名】Euphrates softshell turtle |
【分佈】中國的江蘇、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及河南等省,國外分佈於日本、朝鮮、越南 | 【分佈】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 |
【習性】肉食性;以螺、蚌、魚、蝦、蟹、昆蟲、蛙、蚯蚓為食 | 【習性】肉食性;以軟體動物、甲殼動物和魚蝦等為食 |
【溫度】18~32℃ | 【溫度】18~32℃ |
【全長】10~25cm | 【全長】50~68cm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無 |
鱉科 - 三爪鱉屬(Trionyx) |
斑鱉 Rafetus swinhoei | 非洲三爪鱉 Trionyx triunguis |
斑鱉背盤寬度僅略小於長度,幾近圓形。軀體扁平,僅略隆起,背面平滑光澤,暗橄欖綠或黑綠色,具多數黃色點斑,其間更有無數黃色細點,有時形成包圍前述黃色點斑的不規則的一圈;在相當於骨質背甲部分,黃色斑紋形成橫豎交織的線紋或放射狀紋。頭、頸及四肢背面亦為黑綠色,具不規則的大小黃色斑。這種密集的黃色斑紋是斑鱉的特點 | 非洲三爪鱉體型龐大,成年個體的甲長能達到一米以上;其四肢,頭部和背甲常常帶有黃色的小斑點,幼體的斑點極為明顯,隨著年齡的增加,背甲上的斑點會慢慢減淡或完全退去;非洲鱉多棲息在的水流平緩的淡水湖泊和溪流之中 |
【別名】中華斑鱉、斑黿、癩頭黿、斯氏鱉、太湖鱉 | 【別名】無 |
【英名】Large spotted softshell turtle | 【英名】Bibron's giant softshell turtle |
【分佈】僅分佈於中西長江下游及太湖周圍 | 【分佈】非洲、中東 |
【習性】肉食性,以水生昆蟲及軟體動物為食 | 【習性】肉食性;以軟體動物、甲殼動物和魚蝦等為食 |
【溫度】18~32℃ | 【溫度】18~32℃ |
【全長】50~60cm | 【全長】85~101.5cm |
龜亞科 - 錦龜屬(Chrysemys) |
東部錦龜 Chrysemys picta picta | 中部錦龜 Chrysemys picta marginata |
東部錦龜有一個與眾不同之處,牠是所有北美洲發現的龜類中唯一一種背甲盾板排列成行的,和大多數盾板相互交錯排列的龜不同,牠前面的椎盾實際上和肋盾排成一行。這種物種特徵使得牠成為現存龜類中最容易鑑別的一種。東部錦龜有著清晰的黃色腹甲,頭部有黃色條紋,這些條紋在頭部上方或許呈現為大斑點,而到身上的其它部位時則變成了大紅的條紋 | 中部錦龜其體型大小與東部錦龜近似,在所有錦龜的亞種之中牠是最難以描述的,因為牠有著所有其他亞種的特徵。背甲盾板和一般的龜類一樣是典型的交錯排列,頭部、頸部和身體上的斑紋和東部亞種近似,但頭部上方沒有大圓點狀的斑紋。在黃色的腹甲中央有一塊含糊的暗黑色斑紋,這和西部亞種上的暗色圖案有所相似,而這塊斑紋不會延伸至腹甲的邊緣 |
【別名】東部油彩龜 | 【別名】中部油彩龜 |
【英名】Eastern painted turtle | 【英名】Midland painted turtle |
【分佈】北美洲的東海岸 | 【分佈】加拿大到五大湖東部直至伊利諾伊南部 |
【習性】雜食性;包括蝸牛、蛞蝓、昆蟲、小龍蝦、蝌蚪、小魚、腐肉、水藻和水生植物 | 【習性】雜食性;包括蝸牛、蛞蝓、昆蟲、小龍蝦、蝌蚪、小魚、腐肉、水藻和水生植物 |
【溫度】21~30℃ | 【溫度】21~30℃ |
【全長】12.7~17.8cm | 【全長】10~18cm |
南部錦龜 Chrysemys picta dorsalis | 西部錦龜 Chrysemys picta bellii |
南部錦龜是體型最小的亞種。牠的特點在於背甲上沿著長徑有一條縱向的紅色,橙色或黃色的條紋,相當顯著,並有著一個樸素的黃色腹甲。雖然這個亞種有著和東部錦龜相同的全黃色的腹甲及身上的色彩,但它沒有排列成行的盾板 | 西部錦龜是體型最大的亞種。牠的特點是由暗淡斑紋構成的網狀圖案是其背甲上的特色。腹甲黃色或略帶紅色,其上有沿著盾甲接縫分叉的深色圖案,看來錯綜複雜。和除東部錦龜以外其它亞種一樣,背甲的盾板是交錯排列的 |
【別名】南部油彩龜 | 【別名】西部油彩龜 |
【英名】Southern painted turtle | 【英名】Western painted Turtle |
【分佈】亞拉巴馬州至南伊利諾斯州,之後向南至墨西哥灣 | 【分佈】南加拿大的北部、密歇根州東部和哥倫比亞西部。範圍從密西西比河的西側延伸至堪薩斯州 |
【習性】雜食性;包括蝸牛、蛞蝓、昆蟲、小龍蝦、蝌蚪、小魚、腐肉、水藻和水生植物 | 【習性】雜食性;包括蝸牛、蛞蝓、昆蟲、小龍蝦、蝌蚪、小魚、腐肉、水藻和水生植物 |
【溫度】21~30℃ | 【溫度】21~30℃ |
【全長】12.7~15.5cm | 【全長】17.8~25cm |
龜亞科 - 水龜屬(Clemmys) | 龜亞科 - 木雕龜屬(Glyptemys) |
星點水龜 Clemmys guttata | 木雕水龜 Glyptemys insculpta |
星點水龜黑色的背甲、頭部、頸部和四肢上散步著黃色或橙色的圓點,富有特色。星點龜身上星點的數量變化極大,但完全沒有星點的個體則是罕見的。腹甲是奶黃色的,沿著接縫長有黑色的大斑塊。雄龜具有棕色的眼睛,暗黑色的顎部和粗長的尾巴,而雌龜眼睛為橙色,顎部微黃。這種雌雄異色的表現在稚龜和成龜的身上都可以見到 | 木雕水龜背甲棕色、有稜,顯得頗為粗糙,有如刀刻的一般。腹甲黃色,通常沿著盾片的邊緣都有黑色的斑漬;不具鉸鏈關節。頸部和四肢的皮膚多為橙色,並稍稍帶一點紅。雄性的腹甲內凹,尾粗,洩殖孔的開口越出背甲的邊緣。由於每個大盾片上都有同心的生長年輪,因此這些盾片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個不規則的金字塔 |
【別名】星點龜、斑點水龜 | 【別名】無 |
【英名】Spotted turtle | 【英名】Wood turtle |
【分佈】美國、加拿大 | 【分佈】美國東北部各州與加拿大東部各省 |
【習性】雜食性;包括水草、綠色絲藻、水生昆蟲的幼蟲、小型的甲殼動物、螺類、蝌蚪、真螈和魚類 | 【習性】雜食性;以昆蟲、魚、蝦、蚯蚓、蝸牛、蛞蝓等動物性食餌 |
【溫度】19~28℃ | 【溫度】15~25℃ |
【全長】9~12.7cm | 【全長】15~24cm |
龜亞科 - 太平洋澤龜屬(Actinemys) |
牟氏水龜 Glyptemys muhlenbergii | 斑點石龜 Actinemys marmorata |
牟氏水龜頭和頸的兩側各帶有黃色或橘紅色的斑塊;背甲的盾片帶有棕色或黑色的生長環,有時還帶有輻射狀的花紋;腹部常有米黃色或淡黑色的斑塊,雄性的腹甲中央稍有凹陷 | 斑點石龜背甲扁平,帶有輻射狀的花紋;幼體的尾長同背甲長度相當;四肢和頭部呈橘黃色或棕色,常帶有黑色條紋和斑點;雖然是水龜,但大部分時間都棲息在陸地,偶爾會進入平緩的溪流和湖泊曝曬或進食 |
【別名】牟氏龜 | 【別名】加州澤龜、斑石龜 |
【英名】Bog turtle | 【英名】Pacific pond turtle |
【分佈】美國東北部麻州以南到喬治亞州 | 【分佈】美國、墨西哥 |
【習性】雜食性但傾向肉食性;主要以魚、蝦、貝類、昆蟲、蝸牛、蚯蚓為食 | 【習性】雜食性但傾向肉食性;主要以蟋蟀、麵包蟲、冷凍紅蟲、魚、蝦、青菜、水果為食 |
【溫度】22~30℃ | 【溫度】23~28℃ |
【全長】8~10cm | 【全長】13~15cm |
龜亞科 - 雞龜屬(Deirochelys) | 龜亞科 - 擬龜屬(Emydoidea) |
雞龜 Deirochelys reticularia | 流星澤龜 Emydoidea blandingii |
雞龜頸部長有條紋而且極長,其長度幾乎與背甲相等,憑這點可以很容易地將它識別出來。背甲略具皺褶,並帶有網狀圖案。尾部長有淺色的條紋;每條前肢上也都長有寬闊的條紋。雄性比雌性小,並有一條較為粗長的尾巴 | 布氏擬龜的特徵是下巴和喉部的黃色;背甲偏扁平,常帶有淡黃色或淺色的花紋;腹甲底色為米黃色,上面有規則的黑色斑塊;布氏擬龜又被稱作「半箱龜」,其腹甲雖帶有絞鏈關節,但不能像箱龜那樣將甲完全閉合 |
【別名】網龜 | 【別名】布氏擬龜、布郎丁氏擬龜、黃擬龜 |
【英名】Chicken turtle | 【英名】Blanding's turtle |
【分佈】美國東南部地區 | 【分佈】美國、加拿大 |
【習性】雜食性;以蝌蚪、小龍蝦等為食 | 【習性】肉食性;以螯蝦、昆蟲、魚、蝌蚪、水龜飼料、麵包蟲等為食 |
【溫度】20~32℃ | 【溫度】18~28℃ |
【全長】10.2~25.4cm | 【全長】15~25cm |
龜亞科 - 地圖龜屬(Graptemys) |
歐洲澤龜 Emys orbicularis | 巴氏地圖龜 Graptemys barbouri |
歐洲澤龜背甲會出現白色斑點及放射狀斑紋,有點跟流星澤龜相似,頭部、四肢均有白色細小斑點,其腹甲上有發達的韌帶,能與背甲閉合。雌雄辨別容易,雄性體型較小,尾巴粗大,眼睛多半是紅棕色,雌龜體型大,尾巴較短,眼睛多為黃色 | 蒙面地圖龜與更為普遍的滑龜及錦龜有著相似的體型。然而,與這些龜不同的是,地圖龜在它的背甲中央有一條很明顯的脊突。在許多種類中,這條脊突更像是伸向後上方的大型刺突或瘤節。這個特點使地圖龜又有了另一個俗名「鋸齒脊龜」。大多數地圖龜背甲後部的緣盾也向後突出,使背甲的後緣呈現為明顯的鋸齒狀 |
【別名】歐洲池塘龜、圓形池龜 | 【別名】蒙面地圖龜、鋸齒脊龜 |
【英名】European pond turtle | 【英名】Barbour's map turtle |
【分佈】南歐、北非、中亞諸國 | 【分佈】佛羅里達洲、德克薩斯洲 |
【習性】雜食性;會食水龜飼料、麵包蟲、冷凍紅蟲、魚、蝦、青菜 | 【習性】雜食性;會吃昆蟲、小型的螺類和小龍蝦 |
【溫度】18~28℃ | 【溫度】20~32℃ |
【全長】28~25cm | 【全長】12.7~32.4cm |
卡氏地圖龜 Graptemys caglei | 黃斑地圖龜 Graptemys flavimaculata |
卡哥地圖龜的背甲為綠色,其脊稜上刺突的頂部呈棕色或黑色,下巴上有奶油色的短橫紋,頭頂上有「V」型的淺色圖案,「V」字的兩個分支分別延伸至眼後形成新月紋,藉此可以與德州地圖龜相鑑別 | 黃斑地圖龜的背甲為橄欖色至棕色,脊稜上具有顯著的黑色刺突;大型盾片上具有黃色的斑塊。腹甲奶油色,沿接縫處有黑色的圖案。頭部的花紋與環紋地圖龜相類似。雄性的前腳上有修長的爪子 |
【別名】無 | 【別名】無 |
【英名】Cagle's map turtle | 【英名】Yellow-blotched map turtle |
【分佈】德克薩斯州的瓜達盧佩—聖安東尼奧河 | 【分佈】密西西比州的帕斯卡古拉河 |
【習性】雜食性;以石蛾的幼蟲和其它水生無脊椎動物為食 | 【習性】雜食性;昆蟲和螺類是牠們喜歡的食物 |
【溫度】20~32℃ | 【溫度】20~32℃ |
【全長】9.2~16.2cm | 【全長】10.2~17.5cm |
地圖龜 Graptemys geographica | 密西西比地圖龜 Graptemys kohni |
地圖龜背甲微呈綠色至橄欖棕色,帶有由黃色-橙色細線構成的網狀圖案,雌性成體趨於模糊;背甲略顯扁平,脊稜低矮,幼體具有小型的刺突。成體的腹甲為「象牙板」,幼體腹甲盾片的接縫處有黑色鑲邊。皮膚略帶綠色,並有狹窄的黃色線條;眼睛後面有一個隔開的黃色斑點,通常呈三角形。雌性成體具有巨型化的頭部 | 密西西比地圖龜背甲橄欖色至棕色,並帶有深棕色的脊稜和相互連接的環形紋樣。腹甲黃中泛綠,並具有由深色線條組成的圖案,這些圖案極為多變、錯綜複雜。眼後具有新月狀的黃色紋樣,頸部的條紋因此受阻而無法達到眼部。下巴上由圓形的斑點。白色的眼睛頗為顯著,而其瞳孔則是黑色的。雄性的前腳上長有修長的爪子 |
【別名】地理圖龜 | 【別名】灰龜 |
【英名】Common map turtle | 【英名】Mississippi map turtle |
【分佈】喬治湖和尚普蘭湖,經過聖勞倫斯和五大湖水系,向南到田納西州和阿拉巴馬州;以及阿肯色州和密蘇里州 | 【分佈】西密西西比河盆地,自愛荷華州西南部到伊裡諾州中部之間的部分,向南到墨西哥灣 |
【習性】雜食性;以昆蟲、小龍蝦及較小的軟體動物為食 | 【習性】雜食性;以昆蟲、淡水蛤類、螺類以及水生植物為食 |
【溫度】20~32℃ | 【溫度】20~32℃ |
【全長】15.9~27.3cm | 【全長】12.7~25.4cm |
黑瘤地圖龜 Graptemys nigrinoda | 環紋地圖龜 Graptemys oculifera |
黑瘤地圖龜背甲呈深暗的橄欖棕色;前方椎盾的前緣部位有明顯的黑色瘤狀突起,每一片肋盾和緣盾上,都長有圓形或半圓形的圖案,這些圖案為橙色或黃色,邊緣狹窄呈明顯的鋸齒狀,鑲以黑色。腹甲黃色,時常還帶有紅色,以及黑色的分枝狀圖案,眼部後方的黃斑均向後延伸,在左右兩邊合流後呈現出Y字型模樣 | 環紋地圖龜背甲深橄欖綠色,脊稜上長有顯著的黑色刺狀突起。每片肋盾上都有一個黃色或橙色的環紋,周圍帶有黑邊。腹甲黃色至橙色,沿著盾片接縫長有橄欖色的圖案。兩側眼睛的後方都長有大型的黃色斑點,這些斑點的形狀多變;頸部有兩條寬闊的條紋伸展到眼後。雄性的前腳上長有修長的爪子 |
【別名】鋸齒龜 | 【別名】無 |
【英名】Black-knobbed sawback turtle | 【英名】Ringed sawback turtle |
【分佈】墨比爾灣水系,以及阿拉巴馬州和密西西比州內各條河流瀑布線下方的水域 | 【分佈】密西西比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珍珠河 |
【習性】雜食性;主要以昆蟲為食 | 【習性】雜食性;以水生昆蟲和水生植物為食 |
【溫度】20~32℃ | 【溫度】20~32℃ |
【全長】10.2~19.1cm | 【全長】10.2~21.6cm |
偽地圖龜 Graptemys pseudogeographica | 阿拉巴馬地圖龜 Graptemys pulchra |
偽地圖龜背甲為棕色,帶有亮黃色的橢圓形斑塊和深色的斑漬;脊稜顯著,並有黑色的鈍刺,成年後會變得不太明顯。腹甲奶油色至黃色;幼體的腹甲上長有散亂的圖案,成體則為「象牙板」。眼後有黃色的短橫紋,或是新月形的紋樣;頸部的條紋自這些紋樣的下方經過,到達眼部,雄性的前腳上有修長的爪子。求愛的雄龜從後方接近雌龜,並游至其前方,調轉身軀,面對著雌龜,然後對著雌龜的鼻吻部抖動著他的爪子 | 阿拉巴馬地圖龜背甲橄欖色至暗綠色,沿著椎盾的中央,有一條黑色的條紋,脊稜上長有刺狀的突起,大型的雌龜除外。肋盾上具有由黃色至橙色的線條構成的網狀圖案,周圍帶有黑色的鑲邊,而緣盾則長著淺色的短紋,或是「C」型的紋樣。腹甲黃色,沿著盾片的接縫,長有黑色的邊框。胸盾和腹盾上不具突起。眼後有大型的黃色或黃綠色的斑塊,及至頭頂部亦有零星的分佈,這些斑塊和斑點有可能會連接起來。自下顎的尖端到眼後部,長有或長或短的條紋。成年的雌性要比雄性大得多,並且會發育出非常碩大的頭部 |
【別名】擬地圖龜 | 【別名】無 |
【英名】False map turtle | 【英名】Alabama map turtle |
【分佈】密西西比州、密蘇里州和俄亥俄州的河流系統,向南到路易斯安那州;以及德克薩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薩賓河 | 【分佈】自阿拉巴馬州和佛羅里達州最西端的黃河水系到路易斯安那州東部的珍珠河水系之間,流入墨西哥灣的各條排水道 |
【習性】雜食性;以水生植物、昆蟲、甲殼類、軟體類為食 | 【習性】雜食性;以水生植物、軟體類為食 |
【溫度】20~32℃ | 【溫度】20~32℃ |
【全長】14.6~27.3cm | 【全長】12.7~29.2cm |
龜亞科 - 鑽紋龜屬(Malaclemys) |
德州地圖龜 Graptemys versa | 北部鑽紋龜 Malaclemys terrapin terrapin |
德州地圖龜是最小的一種地圖龜。背甲橄欖色,帶有黃色線條構成的網狀圖案;盾片突起;脊稜上有低鈍的刺突,刺突尖頭常呈黑色。腹甲黃色,沿著盾片接縫長有黑色的細線。眼睛後方,有亮黃色至橙色,並且通常都呈「J」型的條紋向後延伸。下顎上長有黃色或橙色的縱向斑漬,周圍繞著黑邊 | 北部鑽紋龜的背甲上有輕微的雕紋,黑色至淡褐色,低的脊稜和同心的斑紋。皮膚為淡色的小斑點或鮮艷的條紋,個別的有粗斑點和潑濺狀斑點,顏色變化從深灰色至白色,是屬於人工繁殖中最主要的亞種。鑽紋龜已被證實是龜類中身體上最富變化的品種之一,甚至在同一種群的個體之間可能存在著背甲圖案,皮膚顏色、斑紋和形狀的巨大差異 |
【別名】無 | 【別名】菱斑龜、鑽石龜、大花面鑽紋龜 |
【英名】Texas map turtle | 【英名】Northern diamondback terrapin |
【分佈】德克薩斯州的科羅拉多河 | 【分佈】北加利福尼亞洲科德角至海特拉斯角的地區內 |
【習性】雜食性;以昆蟲、軟體動物為食 | 【習性】肉食性;特別愛吃甲殼類動物如蝦、螃蟹、蜆貝、螺等 |
【溫度】20~32℃ | 【溫度】18~25℃ |
【全長】8.9~12.7cm | 【全長】13.8~23.8cm |
卡羅萊那鑽紋龜 Malaclemys terrapin centrata | 德克薩斯鑽紋龜 Malaclemys terrapin littoralis |
卡羅萊那鑽紋龜近似於北部亞種,但外觀更趨橢圓,背甲平滑的,黑色、橄欖色至象牙色,幾乎沒有脊稜。背甲邊緣往往趨向幾乎互相平行。呈現出同心斑紋且有時褪色,造成一種大理石花紋的效果。皮膚為淡色的小斑點或鮮艷的條紋,個別的有粗斑點和潑濺狀斑點,顏色變化從深灰色至白色、頭大 | 德克薩斯鑽紋龜背甲上的最高點指向後方,並帶有深深的凹槽紋,顏色由黑色至褐色,有高的脊稜。其腹甲幾近白色,腿部為灰綠色,並有很多細小的黑點。皮膚分佈著淡色的小斑點,深灰色並帶有綠色或藍色的頭部。盾板中心有時很淡,同心斑紋由於底色而看不見 |
【別名】無 | 【別名】德州鑽紋龜 |
【英名】Carolina diamondback terrapin | 【英名】Texas diamondback terrapin |
【分佈】海特拉斯角至佛羅里達州北部 | 【分佈】路易斯安那州的西部至德克薩斯州的西部 |
【習性】肉食性;特別愛吃甲殼類動物如蝦、螃蟹、蜆貝、螺等 | 【習性】肉食性;特別愛吃甲殼類動物如蝦、螃蟹、蜆貝、螺等 |
【溫度】18~25℃ | 【溫度】18~25℃ |
【全長】13.8~23.8cm | 【全長】13.8~23.8cm |
錦鑽紋龜 Malaclemys terrapin macrospilota | 密西西比鑽紋龜 Malaclemys terrapin pileata |
錦鑽紋龜背部有較大型的盾片中央有大型的橙色和黃色的斑塊,深深的雕紋,黑色至暗灰色,高的脊稜。盾板中央是典型的橙色或黃色。同心斑紋幾乎完全沒有。邊緣間隔或完全為橙色或黃色。頭部看上去呈粉紅色,通常呈現出淡色的小斑點,但也已知存在無圖案的個體。顏色一般為暗灰色 | 密西西比鑽紋龜為七個亞種之中最黑的一隻,其背甲主要為深棕色或黑色,每塊大背甲上帶有有深深的凹槽紋,顏色為黑色至暗灰色,有著高的脊稜。腹甲為黃色,而皮膚上主要分佈著淡色稀疏的小斑點,腿部皮膚的顏色極為深暗,與褐色或灰色底色形成對比,並沒有同心斑紋 |
【別名】無 | 【別名】無 |
【英名】Ornate diamondback terrapin | 【英名】Mississippi diamondback terrapin |
【分佈】佛羅里達灣和佛羅里達半島 | 【分佈】佛羅里達州最西端至路易斯安那州的西部 |
【習性】肉食性;特別愛吃甲殼類動物如蝦、螃蟹、蜆貝、螺等 | 【習性】肉食性;特別愛吃甲殼類動物如蝦、螃蟹、蜆貝、螺等 |
【溫度】18~25℃ | 【溫度】18~25℃ |
【全長】13.8~23.8cm | 【全長】13.8~23.8cm |
紅樹林鑽紋龜 Malaclemys terrapin rhizophorarum | 佛羅里達東岸鑽紋龜 Malaclemys terrapin tequesta |
紅樹林鑽紋龜是屬於很少見的亞種,擁有平滑的背甲,呈黑色至淡褐色,低的脊稜和同心斑紋。皮膚上分佈著斑點或斑紋,與灰色的底色形成反差。同時伴有和北鑽和卡鑽亞種一樣的粗斑點和潑濺狀斑點 | 佛羅里達東岸鑽紋龜背甲上有深深的雕紋,黑色至灰色且有時有淡色的盾板圓心,而盾片的中央部分顏色較淺,背甲上的生長環紋不甚明顯,低的脊稜。一般沒有同心環。皮膚上有稀少的小斑點或大斑點;甚至沒有圖案,顏色通常為灰色或白色 |
【別名】無 | 【別名】無 |
【英名】Mangrove diamondback terrapin | 【英名】Florida east coast diamondback terrapin |
【分佈】佛羅里達珊瑚島群 | 【分佈】佛羅里達州的大西洋沿岸地區 |
【習性】肉食性;特別愛吃甲殼類動物如蝦、螃蟹、蜆貝、螺等 | 【習性】肉食性;特別愛吃甲殼類動物如蝦、螃蟹、蜆貝、螺等 |
【溫度】18~25℃ | 【溫度】18~25℃ |
【全長】13.8~23.8cm | 【全長】13.8~23.8cm |
龜亞科 - 彩龜屬(Pseudemys) |
阿拉巴馬紅肚龜 Pseudemys alabamensis | 甜甜圈龜 Pseudemys concinna |
阿拉巴馬紅肚龜腹甲為紅色或橘色,並帶有黑色斑點且數量多。幼龜時的顏色十分美麗,而成龜的顏色則比較淡,背甲的顏色為褐色,並帶有橘色的花紋圖案,而且雌雄大小差異很大,成年雌龜比雄龜大得多 | 甜甜圈龜的背甲呈橄欖綠色,上面有一圈圈黃色、米黃色及深褐色的圈狀花紋。腹部為黃色,上面綴有棕黑色花紋。頭部、尾部、四肢顏色為甲殼較深之橄欖綠色,皮膚上面有一條條黃白色或米白色蜿紋 |
【別名】無 | 【別名】庫特河龜 |
【英名】Alabama red-bellied turtle | 【英名】River cooter turtle |
【分佈】美國阿拉巴馬洲莫比爾灣週邊的河川 | 【分佈】美國及墨西哥 |
【習性】草食性;以水果、蔬菜、人工飼料等為食 | 【習性】雜食性;以人工飼料、魚、蝦、蔬菜、貝類、昆蟲等為食 |
【溫度】20~32℃ | 【溫度】20~32℃ |
【全長】20~33.5cm | 【全長】30~43cm |
大河甜甜圈龜 Pseudemys gorzugi | 佛羅里達紅肚龜 Pseudemys nelsoni |
大河甜甜圈龜在外型上兼具甜甜圈龜的花紋和紅肚龜的彩色,成為一種很有熱帶氣息的北美澤龜,雌雄大小差異很大,成年雌龜比雄龜大得多。雄龜的前腳爪特別長,尾巴也是特別粗大;幼龜時期體質強健,可以多隻混養,也可以與其他種類的龜和睦相處 | 佛羅里達紅肚龜外觀跟巴西龜頗相似,甲殼斑紋跟一般甜甜圈龜很相近,只是顏色較為鮮艷些,部份個體更有些橙色或橙紅色火焰斑紋,甚至瑩光青色,但成長後斑紋、色彩會轉深,甚至變成棕黑色。至於腹部則是橙紅色或淡粉紅色,上面綴有棕黑色花紋,即使長大後,其腹部色彩和花紋也不會消失 |
【別名】無 | 【別名】無 |
【英名】Rio Grande cooter turtle | 【英名】Florida red-bellied cooter turtle |
【分佈】美國德州、新墨西哥州與墨西哥東北部 | 【分佈】美國佛羅里達州及喬治亞州 |
【習性】雜食性;以人工飼料、魚、蝦、水生植物為主 | 【習性】雜食性;以人工飼料、魚、蝦、蔬菜、貝類、昆蟲等為食 |
【溫度】20~32℃ | 【溫度】20~32℃ |
【全長】23~36cm | 【全長】20~34cm |
佛州甜甜圈龜 Pseudemys peninsularis | 紅腹彩龜 Pseudemys rubriventris |
佛州甜甜圈龜的顏色比甜甜圈龜更為鮮艷,背甲為橄欖色及分佈著黃色圖紋,邊緣略有鋸齒。頸部是顯著的黃色條紋,頭部、尾部、四肢顏色通常是黑色並帶有黃色的條紋。雌雄大小差異很大,成年雌龜比雄龜大得多,雄性尾巴特別粗大 | 紅腹彩龜背甲棕色至黑色,椎盾平坦或輕度凹陷;每一枚緣盾上都有短橫紋。上顎的頂端有明顯的缺刻,兩旁呈齒狀的尖突;頭頂上有一個箭頭狀的條紋,在兩眼之間,指向鼻吻部。腹甲微紅,盾片 的接縫間長有深色的斑紋,這些斑紋會隨著成年而褪去。雄性的前腳上長有直長的爪子 |
【別名】無 | 【別名】無 |
【英名】Peninsula cooter turtle | 【英名】Red-bellied turtle |
【分佈】從萊維縣、阿拉丘瓦、普特南、聖約翰縣南下通過半島佛羅里達州 | 【分佈】新澤西州的南部和西弗吉尼亞州的東部,到北卡羅萊那州的東北部 |
【習性】草食性;以水生植物、藻類、人工飼料等為食 | 【習性】雜食性;以螺類、龍蝦、蝌蚪和水生植物為食 |
【溫度】20~32℃ | 【溫度】20~32℃ |
【全長】25~40.3cm | 【全長】25.4~40cm |
龜亞科 - 箱龜屬(Terrapene) |
東部箱龜 Terrapene carolina carolina | 佛羅里達箱龜 Terrapene carolina bauri |
東部箱龜的腹甲具有可活動的鉸鏈關節,使得它可以與背甲緊密地閉合在一起。背甲高隆,具有稜突;顏色和圖案多變。腹甲通常與背甲等長,茶色至深棕色、黃色、橙色或橄欖色;不具花紋,或有少量深色的小點。雄龜往往長著紅色的眼睛,腹甲後部內陷;而雌龜的眼睛呈略微泛黃的棕色 | 北美箱龜中體型最小的種類,背甲花紋與錦箱龜十分類似,雄龜眼睛呈紅色或橘色,雌龜則為黃色;雄龜龜甲邊緣外翻,也有葫蘆腰的傾向。與錦箱龜十分類似,但可以通過自然分佈範圍,體形和面部的條紋來分辨。佛羅里達箱龜也喜歡潮濕的環境,在分佈範圍內所有濕潤的地方均有發現 |
【別名】無 | 【別名】無 |
【英名】Common eastern box turtle | 【英名】Florida box turtle |
【分佈】加拿大南部、美國中東部至得克薩斯中南部 | 【分佈】僅產於佛羅里達州 |
【習性】雜食性;蚯蚓、蟋蟀、黃粉蟲、魚肉、蝦肉、雞肉、菜葉、水果為食 | 【習性】雜食性;蚯蚓、蟋蟀、黃粉蟲、魚肉、蝦肉、雞肉、菜葉、水果為食 |
【溫度】15~29℃ | 【溫度】21~30℃ |
【全長】15~20cm | 【全長】10~15cm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CITES-II |
灣岸箱龜 Terrapene carolina major | 墨西哥箱龜 Terrapene carolina mexicana |
灣岸箱龜是體型最大的亞種,雌龜背甲呈褐色,幾近無花紋,屬於少見的亞種。灣岸箱龜比較沒有體色的特徵,它們的背甲和表皮顏色深淺不一,花紋呈點狀或條狀,也不是每隻都有,部份成體臉部還會出現白色斑塊,算是比較難以辨認的亞種 | 墨西哥箱龜是在美國最難得到的箱龜。牠們與錦箱龜十分類似,但可以通過自然分佈範圍,體形和面部的條紋來分辨。佛羅里達箱龜也喜歡潮濕的環境,在他分佈範圍內所有濕潤的地方均有發現, 通常在每隻後腳上只有3個腳趾 |
【別名】無 | 【別名】無 |
【英名】Gulf coast box turtle | 【英名】Mexican box turtle |
【分佈】美國瀕臨墨西哥灣的四個州,德州、路易斯安那州、阿拉巴馬州和佛羅里達州 | 【分佈】僅產於佛羅里達州 |
【習性】雜食性;主要以水果,蕈類,蚯蚓,蝸牛和昆蟲為主食 | 【習性】雜食性;以昆蟲、豬肉、魚、蝦、菜葉、香蕉及黃瓜為食 |
【溫度】21~27℃ | 【溫度】22~32℃ |
【全長】13~18cm | 【全長】10~15cm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CITES-II |
三趾箱龜 Terrapene carolina triunguis | 猶加敦箱龜 Terrapene carolina yucatana |
三趾箱龜是箱龜亞種中最常見的種類。比之以上提到的品種,牠更喜歡乾燥的棲息地。三趾箱龜有著棕色為底色的龜甲和明亮的放射紋。雄性的脖子和前肢上通常有橙色,紅色和黃色斑紋。別認為所有3趾箱龜在每個後腳上都是三個趾甲,牠還可能有4個 | 尤加敦箱龜是所有亞種中最稀少的,只在一些動物學的收集裡被發現。 牠每隻後腳上有4個腳趾,皮膚呈棕至黑色。箱龜十分不擅於游泳,如果水太深箱龜會淹死,但猶加敦箱龜是個例外,水棲程度較高 |
【別名】三爪龜、三爪箱龜 | 【別名】無 |
【英名】Three-toed box turtle | 【英名】Yucatan box turtle |
【分佈】美國中部, 從密西西比河流域西到得克薩斯,向東一直延伸到佛羅里達 | 【分佈】墨西哥東部的尤加敦半島和金塔納羅奧 |
【習性】雜食性;以昆蟲、豬肉、魚、蝦、菜葉、香蕉及黃瓜為食 | 【習性】雜食性;以昆蟲、豬肉、魚、蝦、菜葉、香蕉及黃瓜為食 |
【溫度】22~32℃ | 【溫度】21~27℃ |
【全長】13~15cm | 【全長】10~14cm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CITES-II |
沼澤箱龜 Terrapene coahuila | 錦箱龜 Terrapene ornata ornata |
沼澤箱龜為所有北美箱龜中數量最稀少的物種,其頭部狹小,背甲呈深褐色,其第一中央盾板成契狀;腹甲黃色無斑點,第五邊緣盾板間,有發達的韌帶將腹甲分為胸盾與腹盾二區 | 錦箱龜的體色華麗不亞於東部箱龜.背甲放射紋粗大,部份個體頭部呈綠褐色無斑點,膽怯容易受緊迫,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導致體能衰竭而暴斃。雄龜眼睛呈紅色或橘色,雌龜則為黃色;雄龜體色較鮮明,雌龜體型較大 |
【別名】無 | 【別名】無 |
【英名】Coahuilan box turtle | 【英名】Ornate box turtle |
【分佈】墨西哥 | 【分佈】美國、墨西哥 |
【習性】雜食性;以昆蟲及植物為食 | 【習性】雜食性;以昆蟲及植物為食 |
【溫度】15-28℃ | 【溫度】21~29℃ |
【全長】12~16.8cm | 【全長】12~16cm |
【保育等級】CITES-I | 【保育等級】CITES-II |
龜亞科 - 紅耳龜屬(Trachemys) |
希斯培尼歐拉彩龜 Trachemys decorata | 古巴彩龜 Trachemys decussata |
希斯培尼歐拉彩龜是一種非常罕見的龜種,其背甲略扁及背甲後方略呈鋸齒,腹甲呈黃龜,皮膚上分佈著黃色條紋。幼龜的背甲為嫩綠龜,成年雄龜的背甲為深褐色;雄性體型略小於雌性 | 古巴彩龜雄龜背甲略扁,前肢的爪和尾較長,洩殖腔孔距腹甲後緣較遠;雌龜背甲隆起,前肢的爪和尾短,洩殖腔孔距腹甲後緣較近。性情類似紅耳彩龜,兇猛;且雄龜較雌龜敏捷、凶狠 |
【別名】無 | 【別名】無 |
【英名】Hispaniolan slider | 【英名】North antillean slider |
【分佈】僅分佈於伊斯帕尼奧拉島 | 【分佈】古巴青年島 |
【習性】雜食性;以魚、水生昆蟲及無脊椎動物為食 | 【習性】雜食性;捕食各種肉類、魚蝦和菜葉 |
【溫度】18~30℃ | 【溫度】18~30℃ |
【全長】25~30cm | 【全長】35~39cm |
斑彩龜 Trachemys dorbigni | 大彎紅耳龜 Trachemys gaigeae |
斑彩龜幼龜的背甲為艷綠龜,並帶有黃色斑紋。成年雄龜的背甲為黑色;而成年雌龜背甲的顏色則為褐色,並帶有紅色的斑紋。雌雄個體上腹甲上的斑紋差異很大,雄性腹甲的黑色斑紋較多及明顯 | 大彎紅耳龜背甲呈褐色或橄欖色,背甲後略有鋸齒,皮膚呈橄欖色,其眼後有1對橘色的大斑塊。背甲扁平,腹甲呈淡黃色,具有圖紋。趾、指間具豐富的蹼 |
【別名】無 | 【別名】無 |
【英名】Orbigny's slider | 【英名】Big bend slider |
【分佈】巴西的聖保羅路易斯及烏拉圭的巴拉那 | 【分佈】美國新墨西哥州與德州,墨西哥東北部 |
【習性】雜食性;以植物、昆蟲、蚯蚓為食 | 【習性】雜食性;以植物、昆蟲、蚯蚓為食 |
【溫度】18~30℃ | 【溫度】18~30℃ |
【全長】21~26.7cm | 【全長】21~25.9 |
紅耳彩龜 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 | 黃耳彩龜 Trachemys scripta scripta |
紅耳彩龜頭較小,吻鈍,頭、頸處具黃綠相鑲的縱條紋,眼後有1對紅色斑塊。背甲扁平,每塊盾片上具有圓環狀綠紋,後緣不呈鋸齒狀。腹甲淡黃色,具有黑色圓環紋,似銅錢,每隻龜的圖案均不同。後緣不呈鋸齒狀。趾、指間具豐富的蹼。腹部有較大黑斑,性格兇猛,動作靈活,比較好鬥 | 黃肚紅耳龜背殼盾上有黃色條紋,頭部眼後具有形如耳狀的黃色斑塊。雌龜及幼龜背甲下緣和腹甲呈菊黃色,腹部各盾上有1-6對淺棕灰色斑,每片下緣盾的後部有暗灰色環形斑塊。雄性成體龜多呈灰黑色,眼後黃斑明顯縮小;前肢具黃色細條紋 |
【別名】巴西龜、密西西比紅耳龜 | 【別名】黃腹彩龜、黃肚紅耳龜 |
【英名】Red-eared slider | 【英名】Yellow-bellied slider |
【分佈】原產於美國及中美洲國家,美國南部及墨西哥東北部 | 【分佈】美國東海岸平原,從佛吉尼亞州到佛羅里達州北部 |
【習性】雜食性;魚、豬肉、蚌、螺、紅蟲、麵包蟲、蔬果等為食 | 【習性】雜食性;以魚、蝦、蠅蛆、紅蟲、蔬菜等為食 |
【溫度】20~32℃ | 【溫度】18~32℃ |
【全長】25~30cm | 【全長】24~29cm |
葛雷彩龜 Trachemys scripta grayi | 華麗紅耳龜 Trachemys scripta ornata |
葛雷彩龜左右兩側緣盾上的斑紋很細小且非黑色,為黃色細的圓環狀斑紋;且椎盾環紋不明顯。趾、指間具豐富的蹼。背甲扁平,腹甲呈淡黃色,具有圖紋 | 華麗紅耳龜的背甲上每個甲板都有紅色或橘色的環形斑紋,在眼睛的後面也有粗的紅色或橘色條紋,龜甲上有很多斑點、斑紋;其學名含有「紋路」的意思 |
【別名】瓜地馬拉紅耳龜 | 【別名】墨西哥孔雀龜 |
【英名】Gray's slider | 【英名】Ornate slider |
【分佈】瓜地馬拉 | 【分佈】墨西哥的南部、哥倫比亞 |
【習性】雜食性;以魚、蝦、蠅蛆、紅蟲、蔬菜等為食 | 【習性】雜食性;以魚、蝦、蠅蛆、紅蟲、蔬菜等為食 |
【溫度】20~32℃ | 【溫度】20~32℃ |
【全長】23~28cm | 【全長】20~25cm |
黃肚彩龜 Trachemys scripta troostii | 塔巴斯哥紅耳龜 Trachemys scripta venusta |
黃肚彩龜頭頂部的黃色條紋與紅耳彩龜較相似,故常與紅耳彩龜混在一起出售。彩龜屬的成員也有雜交現象,常常發現變異的個體。性情雖不如蛇鱷龜兇猛,但能主動攻擊其他龜類,且被捉拿時會咬人 | 塔巴斯哥紅耳龜的腹甲的鍾形居中花紋是本種的特點,三條主幹頭部兩側條紋和背甲黑紅綠相間的同心圓環狀斑紋是本種最大的特點,背甲上呈有圈狀的花紋 |
【別名】巴西彩龜 | 【別名】中美紅耳龜 |
【英名】Cumberland slider | 【英名】Meso-american slider |
【分佈】美國佛吉尼亞州西南部到亞拉巴馬州東北部 | 【分佈】墨西哥與宏都拉斯 |
【習性】雜食性;但肉食性較強,對各種肉類都攝食,食少量菜葉 | 【習性】雜食性;以魚、蝦、蠅蛆、紅蟲、蔬菜等為食 |
【溫度】20~32℃ | 【溫度】20~32℃ |
【全長】21~28.9cm | 【全長】34~42cm |
安地列斯彩龜 Trachemys stejnegeri | 牙買加彩龜 Trachemys terrapen |
安地列斯彩龜成龜時背甲顏色呈灰色、棕色、橄欖色或黑色;幼體時帶有黃色條紋。上顳骨的條紋是棕紅色。頸部,四肢和尾巴是灰色,分佈著橄欖的黃色條紋 | 牙買加彩龜背甲殼呈灰棕色至橄欖黃色或深灰色;幼體時帶有黃色條紋,但隨著年齡增長會漸漸褪色。頸部、四肢和尾部也有灰色、橄欖色的線條 |
【別名】無 | 【別名】無 |
【英名】Central antillean slider | 【英名】Jamaican slider |
【分佈】伊斯帕尼奧拉島,波多黎各 | 【分佈】牙買家 |
【習性】雜食性;以魚、蝦、蠅蛆、紅蟲、蔬菜等為食 | 【習性】雜食性;以魚、蝦、蠅蛆、紅蟲、蔬菜等為食 |
【溫度】18~30℃ | 【溫度】18~30℃ |
【全長】19~24cm | 【全長】26~32cm |
粉紅焦糖紅耳彩龜 Trachemys sp. | |
粉紅焦糖紅耳彩龜為紅耳彩龜的白化變異品種,有著粉嫩的頭部和四肢,兩顆通透烏黑的眼睛就像烙印在充滿奶沫咖啡的焦糖,紅色的瞳孔,背甲是淡黃色的,並帶有勾邊的黑色花紋。在幼體時腹甲上的花紋都是象牙板般無花紋,有些個體漸漸成長時背甲上黑色花紋會隨著生長逐漸散去,形成無花紋,有些個體的黑色會留下,同樣非常漂亮 | |
【別名】粉紅焦糖巴西龜、焦糖巴西龜、魔眼巴西龜 | |
【英名】Caramel pink albino red-eared slider | |
【分佈】變異品種 | |
【習性】雜食性;魚、豬肉、蚌、螺、紅蟲、麵包蟲、蔬果等為食 | |
【溫度】20~32℃ | |
【全長】25~30cm |
【龜科簡介 - 淡水龜亞科】
淡水龜亞科是在舊大陸與龜科平行發展的一科,也常被並入龜科。分佈於歐洲、北非和亞洲,另有一個屬分佈於中南美洲。淡水龜亞科有一些與龜亞科類似的成員,如閉殼龜Cuora和箱龜一樣可以將殼完全封閉。淡水龜亞科主要為淡水龜類,其中包括一些體型最大的淡水龜,如馬來西亞的巨龜(Orlitia borneensis)背甲長達80厘米。我國最常見的龜多屬於淡水龜亞科,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烏龜(Chinemys reevesii),我國很多地區都能見到,分佈於我國南部的黃喉擬水龜(Mauremys mutica)有些個體為藻類所附著,這些背上附著藻類的龜即著名的綠毛龜。
淡水龜亞科 - 安南龜屬(Annamemys) | 淡水龜亞科 - 潮龜屬(Batagur) |
安南龜 Annamemys annamensis | 巴達庫爾龜 Batagur baska |
安南龜從外形上看與黃喉擬水龜極相似,它們不 同之處:安南龜頭頂呈深橄欖色,前部邊緣有淡色條紋,一直伸至眼後,側部有黃色縱條紋,頸部具有桔紅色或深黃縱條紋,背甲黑褐色,腹甲黃色且每塊盾片上均有大黑斑紋,四肢灰褐色,指、趾間具蹼。雄性背甲窄且長,腹甲中央凹陷,尾粗,肛孔距尾部較遠,雌性反之 | 巴達庫爾龜為較大的淡水龜,其背甲板橄欖綠色,雜有灰色,幼體時背甲中部具龍骨;頭小,皮膚光滑,頭後部有鱗片;腹甲黃色;前肢僅四爪,趾間具蹼,尾極短。野外族群的數量已經相當稀少,因為喜愛棲息在靠近河口處及紅樹林的環境,又被稱為「紅樹林水龜」,在柬埔寨這種龜被稱為「皇家龜」 |
【別名】越南龜 | 【別名】潮龜、紅樹林水龜、皇家龜 |
【英名】Annam leaf turtle | 【英名】River terrapin |
【分佈】越南中部 | 【分佈】分佈於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緬甸及孟加拉等國傢俱 |
【習性】雜食性;菜葉、水果、魚肉、蝦肉、雞肉等 | 【習性】雜食性;;菜葉、水果、魚肉、蝦肉、雞肉等 |
【溫度】18~32℃ | 【溫度】22~28℃ |
【全長】13~20cm | 【全長】50~60cm |
淡水龜亞科 - 鹹水龜屬(Callagur) | 淡水龜亞科 - 烏龜屬(Chinemys) |
鹹水泥彩龜 Callagur borneoensis | 黑頸烏龜 Chinemys nigricans |
鹹水泥彩龜是淡水龜中體型較大的種類。背甲為淡灰色或棕色,中央隆起較高,前寬後窄,呈橢圓形。背甲中央有黑色粗條紋,似西瓜花紋,每塊緣盾上有大塊黑色斑點。背甲後緣布呈鋸齒狀。腹甲為淡黃色,較窄且長。甲橋淡黃色,較寬。頭部為灰色或棕色,中央有一粗條紋,顏色因性別而有所不同。眼眶和面部為黑色,吻部上翹,呈黑色。頸部棕灰色,上頜中央無缺刻。四肢灰黑色,趾間具蹼、尾短 | 黑頸烏龜的成龜背甲黑色,幼龜背甲略呈棕黑色,呈長方形,中央脊稜明顯。腹甲黑色,每塊盾片邊緣均有黑色斑塊。頭部大且寬,吻鈍,頭部黑色,側面有黃綠色條紋,幼體頭部側面或頸部為橘紅色。四肢黑色無條紋,指、趾間具蹼。尾黑色且短。雌龜體型較大,尾較短,洩殖腔孔距背甲後部邊緣較近。雄龜體型較小,尾根部粗且較長,洩殖腔孔距背甲後部邊緣較遠 |
【別名】彩龜、泥龜、三線龜、西瓜龜 | 【別名】廣東草龜、廣東烏龜 |
【英名】Painted terrapin | 【英名】Chinese red-necked pond turtle |
【分佈】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 【分佈】中國的廣東、廣西等地;國外分佈於越南 |
【習性】雜食性;吃小魚、螺、海水魚、海藻、植物莖葉等 | 【習性】雜食性;以蠕蟲、螺類、蝦及小魚等為食,也吃植物的莖葉 |
【溫度】22~28℃ | 【溫度】20~28℃ |
【全長】60~76cm | 【全長】12~20.5cm |
【保育等級】 無 | 【保育等級】CITES-II |
大頭烏龜 Chinemys megalocephala | 烏龜 Chinemys reevesii |
大頭烏龜背甲呈矩形,兩側緣幾乎平行;具三條縱稜。頭大,頭背橄欖褐色,頭側沿眼眶後緣向後有多條黑灰色鑲邊的黃綠色紋,有些色紋在鼓膜處形成半圓形;咽喉部常有不規則的 黃點斑。背甲黃棕色或稍帶黑色,稜及各盾緣棕黑色。甲橋及腹甲棕黑色,綴有不規則的黃斑。四肢及龜體柔軟部分均呈灰黑色 | 烏龜的殼略扁平,背腹甲固定而不可活動,背上有三條明顯的稜。頭和頸側面有黃色線狀斑紋,四肢略扁平,指間和趾間均具全蹼,除後肢第五枚外,指趾末端皆有爪。烏龜的背甲是棕褐色的,成年後公烏龜的整個身體都會變成黑色,所以又叫做墨龜;而母烏龜的顏色不會改變。烏龜的腹甲是棕黃色,每片都有黑褐色的大斑塊 |
【別名】大頭龜 | 【別名】草龜、金龜、墨龜、長壽龜、珍珠龜 |
【英名】Chinese broad-headed pond turtle | 【英名】Chinese three-keeled pond tutle |
【分佈】中國的江蘇、安徽、湖北、廣西 | 【分佈】中國各省均有分佈,臺灣和國外的韓國以及日本也有分佈 |
【習性】雜食性;以蠕蟲、螺類、蝦及小魚等為食,也吃植物的莖葉 | 【習性】雜食性;以蠕蟲、螺類、蝦及小魚等為食,也吃植物的莖葉 |
【溫度】20~28℃ | 【溫度】20~28℃ |
【全長】18~25cm | 【全長】18~23.6cm |
淡水龜亞科 - 閉殼龜屬(Cuora) |
安布閉殼龜 Cuora amboinensis | 金頭閉殼龜 Cuora aurocapitata |
安布閉殼龜頭背甲呈深黑色,成體的背甲隆起較高,幼體的背甲扁平,中央脊稜明顯,背甲緣盾的腹面淡黃色,且有黑色斑點;腹甲淡黃色,每塊盾片邊緣均有黑色圓形或不規則的斑點;背甲與腹甲間借韌帶相連,腹甲的腹盾與胸盾間借韌帶相連;頭部適中,頂部黑色,無鱗,上頜呈鉤形,自鼻尖處有「V」形黃色條紋,一直延伸到枕部;吻部也有1條黃色條紋過眼、鼓膜,並延伸到頸部;嘴角處的黃色條紋過鼓膜,與吻部的黃色條紋相遇,延伸到頸部。頸部的背面為淡褐色,腹面淡黃色;眼睛的虹膜中央為黑色,上下為黃色;四肢淡褐色,前部有大塊鱗片,指、趾間具半蹼;尾短 | 金頭閉殼龜的背甲隆起,脊部較平,中線有一脊稜;腹甲大,前端圓出而後端微缺,以韌帶與背甲相連,胸、腹盾間亦有韌帶,腹前後兩半可完全閉合於背甲,肛盾溝最長,肱盾溝最短。頭大小適中,頭背平滑,吻略突出於上喙,上喙微曲,下喙短於上喙。四肢較弱,背面被以覆瓦狀鱗片,前肢5爪,後肢4爪,指趾間蹼發達。尾較短,圓錐狀,尾下被成對鱗片,正中有一縱溝。背甲黑褐,盾溝及其附近色深,幼龜在第二對肋盾下緣有一棕紅色小斑,成體在相應部位有一淺色斑;腹甲黃色,有幾呈對稱排列的大黑斑。頭金黃色,頭側略帶黃褐,有3條細黑紋 |
【別名】馬來箱龜、馬來閉殼龜、駝背龜、越南龜 | 【別名】夾板龜、黃板龜 |
【英名】Amboina box turtle | 【英名】Golden-headed Box Turtle |
【分佈】緬甸南部、泰國、南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 | 【分佈】僅分佈於中國安徽的南陵、黟縣、廣德、涇縣等皖南地區 |
【習性】雜食性;會食植物莖葉、小魚、蝸牛、蠕蟲、昆蟲等小型動物 | 【習性】動物性食物為主,兼食少量植物 |
【溫度】20~25℃ | 【溫度】20~28℃ |
【全長】20.3~21.6cm | 【全長】12~15.6cm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CITES-II |
百色閉殼龜 Cuora mccordi | 潘氏閉殼龜 Cuora pani |
百色閉殼龜的背甲隆起,中線有一低脊稜;腹甲較大,前端圓出而後端微缺,以韌帶與背甲相連,胸、腹盾間亦有韌帶,腹甲前後兩半可完全閉合於背甲,腹盾溝最長,肱盾溝最短,肛盾溝完整。頭大小適中,略窄,吻略突出於上喙,上喙平直。四肢適中,前肢被大鱗,後肢被小鱗,指趾間具蹼。背甲紅褐,盾溝附近暗褐或黑色,甲側緣黃色;腹甲黃色具明顯黑斑。頭頂綠色,頭側黃色,眼後具一鑲黑邊的橙色縱紋,眼與鼻孔間有一鑲黑邊的線紋;虹膜黃色或黃綠色;頸背及頸側橘黃色,頸腹乳黃色。尾橘黃色,尾背中線具黑紋 | 潘氏閉殼龜的背甲扁平,中線上隱有脊稜;頸盾細小。腹甲前端圓,後端有缺刻,與背甲以韌帶聯接,胸、腹盾之間有韌帶相連,腹甲前後兩部分能完全閉合於背甲。頭大小適中,背面平滑,枕部稍粗,吻尖略突出上喙,眼徑與吻長相當,上喙微曲,下喙短於上喙。前肢背面被以覆瓦狀排列的鱗片,腹面被一橫列大鱗;後肢內側及掌部被鱗;前肢5爪,後肢4爪,指、趾之間蹼發達。尾短,圓錐狀,背面被粒鱗,腹面正中有一縱溝,被鱗成對。生活時,頭背面橄欖色,腹面稍淡;背甲淡褐色,腹甲及緣盾腹面黃色,盾片接縫伴有黑色寬紋 |
【別名】圓背箱龜 | 【別名】潘氏箱龜 |
【英名】McCord's box turtle | 【英名】Pan's box turtle |
【分佈】僅分佈於中國廣西百色地區 | 【分佈】僅分佈於中國陝西、雲南、四川 |
【習性】雜食性;喜歡動物性飼料,如豬肉、魚、蝦、螺肉等 | 【習性】肉食性,會食蚯蚓、小魚、蝦等,瓜果蔬菜均不食 |
【溫度】20~28℃ | 【溫度】20~28℃ |
【全長】12~13.4cm | 【全長】14~16cm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CITES-I |
三線閉殼龜 Cuora trifasciata | 雲南閉殼龜 Cuora yunnanensis |
三線閉殼龜頭大小適中,頭背皮膚光滑。吻略突出於上顎,上顎微鉤曲。背甲較低,具三稜,脊稜突出。腹甲與背甲略等長,前緣平,後緣凹入。背腹甲以韌帶相連,腹甲胸、腹盾間亦以韌帶相連,前後二葉可動,並能向上閉合背甲。四肢較扁,指、趾間全蹼。尾長而尖細。頭背鮮黃或橄欖黃色,頭側栗色。背甲淡棕色或淡棕黑色,三條背稜為棕黑色,腹甲黑褐色,邊緣黃色 | 雲南閉殼龜頭中等,頭背皮膚光滑。上顎不鉤曲。背甲較低具三稜,脊稜強。腹甲大,前緣圓後緣凹入。肛盾2枚。背腹甲以韌帶相連胸、腹盾間亦具韌帶,腹甲前葉可動,不能完全閉合於背甲。四肢較扁,指、趾間全蹼。頭橄欖色,頭側有黃線紋,咽及頦部有黃色對稱的斑紋。背棕橄欖色或奶栗殼色,邊緣及稜有時為黃白色。腹棕色或淺黃橄欖色,邊緣黃白色,鱗縫暗黑色或腹黃橄欖色,在各腹盾上,有淺紅棕色汙斑 |
【別名】金錢龜、金頭龜、紅肚龜 | 【別名】雲南三線盒龜 |
【英名】Three-banded box turtle | 【英名】Yunnan box turtle |
【分佈】廣東、海南、廣西、福建和香港。國外見於越南、寮國 | 【分佈】僅分佈於中國雲南、昆明及東川 |
【習性】純肉食性;喜歡食魚、蠕蟲、昆蟲和乳鼠等 | 【習性】肉食性;會食牛肉、雞肉、蝦、黃粉蟲等 |
【溫度】20~28℃ | 【溫度】20~28℃ |
【全長】16~20.3cm | 【全長】12~14cm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CITES-II |
周氏閉殼龜 Cuora zhoui | 黃緣閉殼龜 Cuora flavomarginata |
周氏閉殼龜背腹甲間及腹甲前後兩半之間有韌帶組織,腹甲可以閉合於背甲。腹甲後緣有缺凹,左右肛盾之間有完整的肛盾溝。背甲無側稜,無或僅有局部脊稜;第一椎盾兩側達第二緣盾;喉盾溝長為肱盾溝長的4-6.6倍。背甲暗褐色散有少許黑斑;腹甲棕黑色,中央有幾處較大汙黃色斑,邊緣有少許黃色。上頜有較明顯的鉤曲,頭部除橄欖綠與淺黃色斑紋外,絕無黑色、黑褐色或紅色 | 黃緣閉殼龜頭部光滑,顏色豐富多彩,側面是黃色或黃綠色,頭頂是橄欖油色或棕色。吻前端平,上喙有明顯的勾曲。背甲為深色高拱形的,上有一條淺色的帶狀紋,有些有中肋紋,中肋線的顏色會隨年齡增加而退化。每片盾片上的年輪清晰可見。緣盾的顏色是黃的,它的學名由此而來。腹甲黑褐色,邊緣黃色。胸腹盾之間具韌帶,前後半可完全閉合,四肢上鱗片發達,爪前五後四,有不發達的蹼,尾適中 |
【別名】黑龜 | 【別名】黃緣盒龜、斷板龜、食蛇龜、夾板龜、夾蛇龜、黃板龜 |
【英名】Zhou's box turtle | 【英名】Yellow-margined box turtle |
【分佈】僅分佈於中國廣西和雲南等省 | 【分佈】中國南部的部分省、台灣、日本琉球群島 |
【習性】吃食瘦豬肉、魚肉、家禽內臟 | 【習性】雜食性;會食瓜果、蔬菜、米飯、蚯蚓、麵包蟲、家禽內臟、瘦豬肉、魚等 |
【溫度】20~28℃ | 【溫度】24~30℃ |
【全長】16~17.5cm | 【全長】17~19.5cm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CITES-II |
黃額閉殼龜其他亞種
| |||||
黃額閉殼龜 Cuora galbinifrons | |||||
黃額閉殼龜的頭微扁,頭頂光滑,呈黃色並有茶色斑,眼部虹膜為橘紅色。背甲高,有左右對稱的茶色和褐色斑紋。腹甲以暗褐色為主,胸腹盾之間韌帶發達,可以完全閉合。四肢較扁,暗褐色,外側有黃綠色斑點,前肢五指,後肢四趾,有微蹼。因黃額閉殼龜的背甲很花,個體差異又很大,所以又被人們稱之為「花閉殼」 | |||||
【別名】黃額盒龜、花背箱龜、梅花盒龜 | |||||
【英名】Indo chinese box turtle | |||||
【分佈】越南北部,中國廣西,雲南,海南省 | |||||
【習性】雜食性;包括昆蟲、魚、蝦、青菜、西紅柿、水果等 | |||||
【溫度】24~28℃ | |||||
【全長】18~19.8cm | |||||
【保育等級】CITES-II |
淡水龜亞科 - 齒緣攝龜屬(Cyclemys) | 淡水龜亞科 - 鋸緣攝龜屬(Pyxidea) |
齒緣攝龜 Cyclemys dentata | 鋸緣攝龜 Pyxidea mouhotii |
齒緣攝龜背甲略扁,幼體長寬約相等,成體長大於寬;背中央脊稜幼體極明顯,隨年齡增長而不顯;背甲後緣鋸齒狀,幼體尤為顯著。腹甲較窄,前端平切或圓出,後端有3缺凹:胸盾溝最長,肱盾溝或喉盾溝最短;甲橋短而明顯;成年個體在腹甲舌板與下板之間有韌帶發育。顏色變異甚大,典型的是背腹甲均為棕褐色,腹甲每一盾片上都有黑色放射狀線紋,背甲盾片的放射紋往往不清晰。齒緣攝龜對溫度的變化較為敏感,日常管養中要經常測量水溫和觀察氣溫的變化,以採取相應措施 | 鋸緣攝龜頭前部平滑,後部具不規則的大鱗;吻端鈍圓、上喙略鉤曲。三條脊稜間的背甲部分較平坦,正中鈍圓,兩側幾成直角向下,微向外斜達甲緣,背甲後緣呈明顯鋸齒狀;有長而窄的頸盾,或者無。腹甲大而平坦,前緣平切,後緣缺刻深;甲橋處無腋盾及胯盾。背、腹間及胸、腹間具不發達的韌帶;腹甲僅前半可活動,龜殼後緣不能完全閉合。前臂鱗片寬大,掌趾部有扁平大鱗;指、趾間半蹼。尾短。尾基部及股後方有錐狀鱗。頭背灰褐色,散有蠕蟲狀紋,眼後至顳部有鑲黑邊的窄長白紋;背甲棕黃色,緣盾上有棕黑斑,腹甲黃色,邊緣有不規則黑斑,四肢及尾棕灰色 |
【別名】齒緣龜、版納攝龜 | 【別名】八角靈龜、八角龜、鋸緣龜、高背八角龜、地雷龜 |
【英名】Asian leaf turtle | 【英名】Keeled box turtle |
【分佈】分佈於中國的雲南南部與廣西,國外分佈於印度東北經緬甸、泰國、越南、老撾、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 | 【分佈】分佈於中國的廣東、廣西、海南。國外分佈於印度、越南、泰國、緬甸 |
【習性】雜食性;喜食動物性餌料,尤其喜歡食蝦肉、瘦豬肉 | 【習性】食性為動物性;尤其喜歡食活食,如蝗蟲、黃粉蟲、蚯蚓等 |
【溫度】20~28℃ | 【溫度】25~30℃ |
【全長】20~26cm | 【全長】12~18cm |
淡水龜亞科 - 地龜屬(Geoemyda) |
日本地龜 Geoemyda japonica | 地龜 Geoemyda spengleri |
日本地龜屬於小型龜種,偏好涼爽潮濕的環境,多半在森林地帶靠近水源的地區活動。其外型與產於中國的地龜非常相似,但是體色較為鮮艷,殼扁平、頭部相對較小,但頭骨跟地龜不同,上喙略鉤曲,眼後有一黃線。背甲前後緣呈明顯鋸齒狀,背甲有三條縱向脊陵,正中平寬、兩側則較細短。雄龜除了腹甲略凹的特徵外,尾巴也特別的長 | 地龜體型較小,其頭部淺棕色,頭較小,背部平滑,上喙鉤曲,眼大且外突,自吻突側沿眼至頸側有淺黃色縱紋。背甲金黃色或桔黃色,中央具三條脊稜,前後緣均具齒狀,共十二枚,故稱「十二稜龜」。腹甲棕黑色,兩側有淺黃色斑紋,甲橋明顯,背腹甲間借骨縫相連。後肢淺棕色,散佈有紅色或黑色斑紋,指、趾間蹼,尾細短 |
【別名】琉球葉龜、琉球長尾山龜、琉球黑胸葉龜 | 【別名】十二角龜、十二稜龜、黑胸葉龜、楓葉龜、長尾山龜 |
【英名】Ryukyu leaf turtle | 【英名】Black-breasted leaf turtle |
【分佈】日本沖繩、渡嘉敷島、久米島 | 【分佈】分佈於中國的廣西、廣東、湖南等地。國外的越南也比較多 |
【習性】雜食性;可餵以水果、蔬菜、蚯蚓、蝸牛、蟋蟀、麵包蟲等 | 【習性】雜食性;食昆蟲和植物葉和果實為主 |
【溫度】15~28℃ | 【溫度】15~28℃ |
【全長】15~17cm | 【全長】12~13cm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CITES-II |
淡水龜亞科 - 池龜屬(Geoclemys) | 淡水龜亞科 - 草龜屬(Hardella) |
哈米頓氏龜 Geoclemys hamiltonii | 冠背龜 Hardella thurjii |
哈米頓氏龜頭部寬大,吻鈍,頭頸均為黑色,布有黃白色雜斑點。背甲黑色,有大塊白色不規則斑點,有明顯的三條龍骨,腹甲黑色,有白色大塊雜斑,後緣缺刻較深。四肢黑色,有白色小雜斑點,趾間有蹼。幼龜全身漆黑佈滿白色斑點,在野外是很適合的保護色。之後隨著成長背甲上的白斑將很快就消失而逐漸轉變為稀疏而較不明顯的白色條紋,只有背甲邊緣的條紋仍然十分顯眼 | 頭部較尖,頭頂邊緣有一條粗細不勻的條紋,呈桔紅色,頭頂中央有一呈「個」字型的淡黃紅色圖案,鼻孔兩側有桔紅色不規則圖紋;背甲黑色,邊緣有白色細條紋,背甲中央脊稜明顯;腹甲為淡黃色,每塊盾片上有大塊斑點,四肢邊緣兩側有兩條白色條紋,四肢灰黑色,指、趾間具豐富蹼。雄性背甲較長且窄,尾較粗,雌性背甲較寬,尾細且短,而且成體雄性比雌性細好幾倍 |
【別名】池龜、班點池龜、黑池龜 | 【別名】花冠龜、恆河冠背龜 |
【英名】Hamilton's terrapin | 【英名】Brahminy river turtle |
【分佈】分佈於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爾 | 【分佈】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尼泊爾 |
【習性】雜食性,喜食魚蝦、瘦肉,也吃植物性飼料 | 【習性】以食植物為主,如浮萍、水花生、蘇丹草等。少數食肉類 |
【溫度】18~24℃ | 【溫度】18~32℃ |
【全長】30~36cm | 【全長】17~61cm |
【保育等級】CITES-I | 【保育等級】 CITES-II |
淡水龜亞科 - 東方龜屬(Heosemys) |
緬甸山龜 Heosemys depressa | 亞洲巨龜 Heosemys grandis |
緬甸山龜背甲橙黃色,每塊盾片上有不規則黑斑,頸盾細長。中間有一條綃稜,背甲前緣中央凹陷較深,後緣呈鋸齒狀。腹甲橙黃色,有大塊黑斑,前半葉較寬,後半葉較窄。甲橋黑色,有腋盾和胯盾。頭部黑色或褐色。上緣中央呈Λ形缺刻,缺刻兩側有細小鋸齒,虹膜棕色,頭頂後部有鱗片四肢灰褐色,鱗片覆蓋 | 亞洲巨龜是硬殼、半水棲性的亞洲水龜中體型最大之一種。背甲呈灰褐色,高聳成拱形,後端為鋸齒狀,中央有明顯突起的脊稜。頭部呈灰綠色至褐色,點綴黃色、橙色或粉紅色的斑點。暗黃色的腹甲上,每塊盾片均有光亮的深褐色線紋,組成顯著圖案。趾間有蹼。雄性巨龜的腹甲微微向內凹陷,與雌性相比,尾部也較長和粗 |
【別名】扁東方龜、竹葉龜、亞州山龜 | 【別名】亞洲巨池龜、巨型山龜、大東方龜、東方巨龜 |
【英名】Arakan forest turtle | 【英名】Giant asian pond turtle |
【分佈】中國分佈於雲南西部,國外分佈於緬甸 | 【分佈】分佈於緬甸、泰國、柬埔寨及馬來西亞 |
【習性】雜食性;以香蕉、芒果、蠶蛹、成體白鼠、乳鼠、蚯蚓、玉米蟲、青菜、番茄、小魚等為食 | 【習性】雜食性;以植物為主 |
【溫度】18~28℃ | 【溫度】22~30℃ |
【全長】25.8~26.3cm | 【全長】43.5~45cm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 CITES-II |
菲律賓池龜 Heosemys leytensis | 太陽龜 Heosemys spinosa |
菲律賓池龜的野生個體的數量稀少,其背甲較平,而背甲中央的脊稜並不明顯,在背甲前緣呈明顯鋸齒狀,而後緣略呈鋸齒狀,顏色主要為棕色或者棕紅色;腹甲前後的緣較窄,明顯地小於背甲;頭部較大,呈棕色並帶有黑斑,吻部突出 | 太陽龜甲為茶褐色,甲長約等於甲寬,殼扁平,中央有一淺褐色之脊陵。最明顯的特徵莫過於背甲的周圍繞著一圈略向上翹的尖棘,所以也有太陽龜的稱呼。腹甲為黃色有細黑放射紋,放射紋之中心為淺褐色之斑塊。殼周圍的尖棘會隨著年紀而變得較鈍。關於性別的分辨,除了看尾巴的粗細外,此種龜還有一特色,母龜腹部為了容納較大型的卵,所以會有發達的腹甲蝶絞 |
【別名】雷島東方龜、菲律賓山龜、菲律池龜、巴拉望龜 | 【別名】東方多棘龜、蜘蛛巨龜、刺山龜、齒輪龜 |
【英名】Philippine pond turtle | 【英名】Cochin forest cane turtle |
【分佈】僅分佈於菲律賓 | 【分佈】分佈於緬甸、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婆羅洲、蘇門答臘等地 |
【習性】雜食性;以小魚、植物、蚯蚓等為食 | 【習性】雜食性;在人工飼養下也喜好吃狗罐頭 |
【溫度】22~28℃ | 【溫度】22~28℃ |
【全長】18~21cm | 【全長】22~23cm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CITES-II |
淡水龜亞科 - 廟龜屬(Hieremys) | 淡水龜亞科 - 稜背龜屬(Kachuga) |
黃頭廟龜 Hieremys annandalei | 巨型稜背龜 Kachuga dhongoka |
黃頭廟龜背甲黑褐色,橢圓形,後緣具鋸齒;腹甲淡黃,前緣平切,後緣缺刻;頭較小,頂部呈黑色,散佈有黃色小雜斑點,吻部較尖,眼眶黑色有黃色碎斑點,上頜中央呈「W」型。頭側部無縱條紋。背甲隆起較高呈黑色,腹甲淡黃色,四肢黑褐色,指趾間具蹼,尾適中。雄性腹甲中央凹陷,尾粗且長;雌性腹甲平坦,肛孔距腹甲後邊緣較近,尾短 | 巨型稜背龜相對於其它兩種是比較常見的巨型稜背龜種類,幼體時看上去有些像冠背龜,同樣是有一條黃線從鼻尖向兩邊一直經過眼部上方伸延至後方,背甲呈橄欖色至黑灰色,有三條黑線,腹甲為淡黃色無斑紋,成年後不像其它兩種巨型稜背龜出現那麼明顯的雌雄異色,只是雄性背甲上的三條黑線較為明顯 |
【別名】安嫩代爾聖龜、安南廟龜、廟龜 | 【別名】三線稜背龜、印度巨型稜背龜、多哥加稜背龜 |
【英名】Yellow-headed temple turtle | 【英名】Dhongoka Roof Turtle |
【分佈】分佈於東南亞,馬來西亞,越南,泰國 | 【分佈】印度北部、尼泊爾南部和孟加拉國境內的恆河 |
【習性】雜食性;以黃瓜、菜葉、香蕉等瓜果蔬菜,也吃豬肉、豬肝等 | 【習性】植食性;主要食極物莖葉及果實,也別香蕉、蘋果 |
【溫度】18~28℃ | 【溫度】20~28℃ |
【全長】50.6~56cm | 【全長】41~48cm |
【保育等級】 CITES-II | 【保育等級】 CITES-II |
紅冠稜背龜 Kachuga kachuga | 緬甸稜背龜 Kachuga trivittata |
紅冠稜背龜的幼體背甲呈棕灰色至橄欖色,腹甲為淡黃色至灰黃色,均無任何的斑紋,在頭頂後方開始,有七條由深和淺棕灰色所相間組成的直向條紋,一直伸延至頸部的皮膚,當雄龜成年後,這些直向條紋便會變成由白紅兩色的強列對比下所相間組成,頭頂部份也變成鮮艷的紅色,眼部後方會出現兩道黃色條紋,其餘部份則呈現為藍綠色,再加上金黃色的眼睛,令雄性的紅冠鋸背龜成為在眾多龜類之中,擁有最為奪目和最獨特的頭部色彩,之於雌性的眼睛則是棕色的,也沒有任何鮮艷的色斑 | 緬甸稜背龜成年的雄性看上去很像鹹水泥彩龜,其背甲上有三條黑線,但不同於鹹水泥彩龜的是牠的緣盾上無黑斑,頭頂是沿中線由鼻端到腦後有一條縱向黑線,並非鹹水泥彩龜那樣兩條黑線加著中央的紅色。而且成年的雌性色彩單一,通常體色為棕灰色,其中只腹甲淡黃色,不過有些腹甲有淺淡的黑斑,粗看上去頗似雌性的鹹水泥彩龜或雌性潮龜 |
【別名】錦稜背龜、孟加拉國稜背龜、孟加拉鋸背龜、油彩稜背龜 | 【別名】緬甸高背龜、緬甸巨型稜背龜、緬甸鋸背龜 |
【英名】Red-crowned roof turtle | 【英名】Burmese roof turtle |
【分佈】印度北部、尼泊爾南部和孟加拉國境內的恆河 | 【分佈】緬甸的薩爾溫河流域和伊洛瓦底江流域及它們的支流 |
【習性】植食性;主要食極物莖葉及果實,也別香蕉、蘋果 | 【習性】植食性;主要食極物莖葉及果實,也別香蕉、蘋果 |
【溫度】20~28℃ | 【溫度】20~28℃ |
【全長】51~56cm | 【全長】52~58cm |
【保育等級】 CITES-II | 【保育等級】 CITES-II |
淡水龜亞科 - 小稜背龜屬(Pangshura) |
史密斯稜背龜 Pangshura smithi smithi | 白足稜背龜 Pangshura smithi pallidipes |
史密斯稜背龜在稜背龜屬中,本種的體長不算很長,其背甲是略帶橄欖色的褐色。居住於河床的泥土中,很喜歡日光浴。在低溫的環境下皮膚容易出問題,對於溫度非常敏應,這一點必須注意。成年雌龜的體形足足比雄龜大一倍。與另一亞種白足稜背龜比較,主要特徵為腹甲黃色,帶有黑色的斑塊,外側皮膚較黑,背甲中線上帶有一條黑色條紋 | 白足稜背龜背甲的色彩為灰褐色和淡褐色,邊緣稍帶黃色。腹甲擁有暗色的斑紋,在幼體時並不鮮明。其頭部、四肢的背面、陰莖顏色較為暗淡。頭兩側從嘴部到頸部各有一條淺紅色條紋,眼部後側各有一對紅斑,眼稍帶藍色,前趾有五爪。與另一亞種史密斯稜背龜比較,主要特徵為腹甲沒有黑斑,外側皮膚的黑色素沉澱較少,顏色更淺 |
【別名】史密斯鋸背龜 | 【別名】史密斯鋸背龜 |
【英名】Brown roofed turtle | 【英名】Pale-footed roofed turtle |
【分佈】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地 | 【分佈】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地 |
【習性】以雜食為主;可以吃各種肉、魚蝦,也可以吃一些蔬菜 | 【習性】以雜食為主;可以吃各種肉、魚蝦,也可以吃一些蔬菜 |
【溫度】25~32℃ | 【溫度】25~32℃ |
【全長】10~23cm | 【全長】10~23cm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CITES-II |
阿薩姆稜背龜 Pangshura sylhetensis | 印度稜背龜 Pangshura tecta |
阿薩姆稜背龜背甲呈黃褐色、背高,第三椎盾脊稜明顯突出,後緣呈鋸齒狀;腹甲底色為米黃色,有大量黑斑;身體皮膚呈灰黑色,眼睛後方有鐮刀狀的紅色紋路,下顎兩側有明顯的粉紅色條紋,頸部下方及兩側帶有九條淺黃色條紋 | 印度稜背龜特徵就是高聳的背甲,背甲中部龍骨終止於五邊形的第三椎盾一突出的結節上。而且背甲上帶有黑色的斑點;其腹甲為桔黃色,並帶有黑斑。而幼體腹甲橘黃帶黑色斑;頭頂黑色,兩側為黃色;頸部黑帶細黃色細紋 |
【別名】阿薩姆鋸背龜 | 【別名】印度鋸背龜 |
【英名】Assam roofed turtle | 【英名】Indian roofed turtle |
【分佈】印度、孟加拉 | 【分佈】印度、孟加拉、尼泊爾 |
【習性】雜食性;會吃植物的根部、葉子,以及蚯蚓、軟體動物、水生昆蟲、蝦和小魚 | 【習性】雜食性;一般水龜飼料、葉菜、小魚、蝦和冷凍赤蟲、麵包蟲等 |
【溫度】25~32℃ | 【溫度】23~30℃ |
【全長】8~20cm | 【全長】15~23cm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CITES-I |
印度帳篷龜 Pangshura tentoria tentoria | 黃腹帳篷龜 Pangshura tentoria flaviventer |
印度帳篷龜背甲呈墨綠色,淺粉色或淺黃色;吻部突出,眼後帶有一系列紅色斑點,背甲尤其是第三節椎盾特別凸出。印度帳篷龜的腹甲呈黑色,無粉圈,背甲偏棕黃色,腹甲和甲橋盾片上的黑斑較大 | 黃腹帳篷龜是三個亞種當中體形最小的,其背甲並無粉圈,腹甲呈黃色,無黑斑;吻部突出,眼後帶有一系列紅色斑點。同樣背甲的第三節椎盾特別凸出,背甲邊緣部份呈淺黃色 |
【別名】無 | 【別名】無 |
【英名】Indian tent turtle | 【英名】Yellow-bellied tent turtle |
【分佈】印度、巴基斯坦 | 【分佈】印度、巴基斯坦 |
【習性】雜食性;一般蔬菜和冷凍赤蟲、麵包蟲等 | 【習性】雜食性;一般蔬菜和冷凍赤蟲、麵包蟲等 |
【溫度】20~28℃ | 【溫度】20~28℃ |
【全長】14~30cm | 【全長】12~20cm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CITES-II |
淡水龜亞科 - 馬來龜屬(Malayemys) |
粉圈鋸背龜 Pangshura tentoria circumdata | 馬來食蝸龜 Malayemys subtrijuga |
粉圈鋸背龜屬於高背龜屬;吻部突出,眼後帶有一系列紅色斑點,其特徵就是高聳的背甲尤其是第三節椎盾特別凸出,最特別是在背甲上有一個粉紅圈十分搶眼。在三個亞種中,本種算是最出色的。幼龜很容易遭受水生黴菌感染,加上對新環境的適應力較弱,最好先單獨飼養,並施以魚用抗黴菌藥物預防感染,等到適應期過後再與其他龜混養 | 馬來食螺龜是一種生長很慢的烏龜。頭較寬大,頂部呈黑色;吻鈍,眼部周圍被白色眼線包圍;鼻孔處有四條白色縱條紋,自眼眶前端有一黃白色斑點,且斑點下端有一黃白色斜條紋,過眼眶下延伸到頸部,且逐漸變粗;頸部呈黑色,有數條粗細不一的縱條紋。背甲黑色,中央3條脊稜較明顯;緣盾邊緣呈黃色,甲橋處有黑色斑塊;腹甲黃色,每塊盾片上有大黑斑塊;腹中後緣缺刻較深 |
【別名】粉紅圈稜背龜、紅圈鋸背龜 | 【別名】馬來龜、蝸牛龜、食螺龜、食蝸龜 |
【英名】Pink-ringed tent turtle | 【英名】Malayan snail-eating turtle |
【分佈】印度、巴基斯坦 | 【分佈】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 |
【習性】雜食性;一般蔬菜和冷凍赤蟲、麵包蟲等 | 【習性】雜食性;以水生蝸牛、淡水螺類、蛤蜆貝類為主食,偶而捕食水生昆蟲或蝦蟹 |
【溫度】20~28℃ | 【溫度】24~28℃ |
【全長】18~26.5cm | 【全長】18~21cm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無 |
淡水龜亞科 - 擬水龜屬(Mauremys) |
裡海澤龜 Mauremys caspica | 艾氏擬水龜 Mauremys iversoni |
裡海澤龜是一種能適應鹹水的半水龜;背甲低皮呈茶褐色,盾片上有淡黃色網狀圖案,三條脊稜微微隆起;腹甲呈黃色或黑色,有棕紅色或黃色斑塊;頭部呈橄欖色,有淡黃色條紋;四肢,頸和位呈橄欖色或灰茶色,伴有淡黃色或灰色網狀圖案 | 艾氏擬水龜外型和黃喉擬水龜很相似,背甲隆起呈橢圓形,甲緣向外微微展開,脊部較平,三條脊稜隆起,背甲顏色為棕紅色,盾片接縫處和中線呈黑色;腹甲呈黃色或桔黃色,盾片上有馬蹄形黑斑;頭部呈青黃色,兩側有黃綠色條紋 |
【別名】無 | 【別名】福建擬水龜、石金錢龜 |
【英名】Caspian pond turtle | 【英名】Iverson's pond Turtle |
【分佈】中亞至東歐間各國 | 【分佈】僅分佈於中國福建和貴州等地 |
【習性】雜食性;包括植物、甲殼類、小魚、昆蟲 | 【習性】雜食性;喜歡肉、魚、蝦、少量植物 |
【溫度】22~27℃ | 【溫度】20~26℃ |
【全長】20~25cm | 【全長】16~19.4cm |
日本擬水龜 Mauremys japonica | 地中海石龜 Mauremys leprosa |
日本石龜的體色呈棕色,略略帶點黃。其頭部是橄欖棕色的,兩側和頜部上長有深色的斑點。背部有一條不太明顯的脊稜。背甲的後緣呈鋸齒狀。四肢和尾部的邊緣長有橙色或暗橙色的條紋。後緣呈明顯的鋸齒狀。背甲上可能具有清晰的特徵性的年輪,還可能會有由放射狀的細溝構成的精緻紋,腹甲上有一個缺刻 | 地中海石龜背甲為棕色,盾片上有鑲有黑邊的桔黃色斑點,脊稜微微隆起,腹甲黃色,中央有一塊大黑斑;頭部呈橄欖色或灰褐色,並伴有一系列黃色條紋。成年雌性的體形通常比雄性較大 |
【別名】日本石龜 | 【別名】地中海澤龜、西班牙水龜 |
【英名】Japanese pond turtle | 【英名】Mediterranean pond turtle |
【分佈】日本本州島、九州島和四國島 | 【分佈】地中海附近國家及地區 |
【習性】雜食性;主要以魚類、蝦蟹、昆蟲、螺貝、蝌蚪、蛙類與某些水草植物跟水果為食 | 【習性】雜食性;主要以青蛙和蝌蚪、昆蟲、水生無脊椎動物、藻類和水生植物 |
【溫度】22~27℃ | 【溫度】22~27℃ |
【全長】13~18.2cm | 【全長】13~18cm |
黃喉擬水龜 Mauremys mutica | 八重山黃喉擬水龜 Mauremys mutica kami |
黃喉擬水龜頭小,頭頂平滑,橄欖綠色,上喙正中凹陷,鼓膜清晰,頭側有兩條黃色線紋穿過眼部,喉部淡黃色。背甲扁平,棕黃綠色或棕黑色,具三條脊稜,中央的一條較明顯,後緣略呈鋸齒狀。腹甲黃色,每一塊盾片外側有大墨漬斑。四肢較扁,外側棕灰色,內側黃色,前肢五指,後肢四趾,指趾間有蹼,尾細短 | 八重山黃喉擬水龜背甲較低呈橢圓形,顏色微黃或灰褐色偏淡棕色,臀部更寬更圓。頭部淡棕色或淡灰褐色,頸部兩側的條紋不明顯。相比之下,八重山黃喉幾乎沒有眼線,臉部側面的眼後黃色斑紋明顯比黃喉擬水龜要來得短,窄,小。公喉尤其特徵明顯。前腿鱗色多為花鱗,上下兩半的分界線模糊 |
【別名】石龜、黃龜、柴棺龜 | 【別名】八重山石龜、八重山柴棺龜、八重山南方石龜 |
【英名】Asian yellow pond turtle | 【英名】Ryukyu yellow pond turtle |
【分佈】中國的南部、越南、日本一帶 | 【分佈】日本西琉球群島、石垣島、西表島、與那國島 |
【習性】雜食性;取食範圍廣喜食魚蝦、貝類、蝸牛、水草等食物 | 【習性】雜食性;取食範圍廣喜食魚蝦、貝類、蝸牛、水草等食物 |
【溫度】20~32℃ | 【溫度】20~32℃ |
【全長】15~19.5cm | 【全長】13~18.9cm |
【保育等級】 CITES-II | 【保育等級】 無 |
臘戌擬水龜 Mauremys pritchard | 巴爾幹擬水龜 Mauremys rivulata |
臘戌擬水龜頭背光滑無鱗;頭較小;吻部超出下顎,向內側斜切;上顎前端中央略凹缺。背甲平扁,具3條縱稜。頭背綠黃色;咽部及喙部黃色;頭側自眼後沿鼓膜上、下各有1條黃色縱紋。背甲灰棕色或棕黃色,其縱稜及每一盾片周緣色較深。甲橋及腹甲黃色,每一盾片後緣中央有一方形大黑斑,四肢灰褐色,尾側有黃色縱紋 | 巴爾幹澤龜因為酷似裏海澤龜,也有學者將牠歸類為裏海澤龜的亞種。背甲煤灰色或黑色長而扁平呈橢圓形,甚至帶有一點點藍色色調。幼體時三條脊稜微微隆起,在成體時會消失。盾片上有淡黃色網狀圖案;腹甲為黑色或藍黑色。頭部至藍黑色,標誌著鮮明的黃線,下頜底部的脖子兩旁都是小黃條紋 |
【別名】池塘龜 | 【別名】巴爾幹澤龜、希臘擬水龜 |
【英名】Pritchard's pond Turtle | 【英名】Balkon pond Turtle |
【分佈】緬甸、中國雲南 | 【分佈】巴爾幹半島 |
【習性】雜食性;以小魚、蠕蟲為主 | 【習性】雜食性;包括植物、甲殼類、小魚、昆蟲 |
【溫度】20~30℃ | 【溫度】22~27℃ |
【全長】13~18cm | 【全長】20~25cm |
淡水龜亞科 - 黑龜屬(Melanochelys) |
三龍骨龜 Melanochelys tricarinata | 黑山龜 Melanochelys trijuga |
三龍骨龜的背甲呈棕紅色偏黑色,高高隆起,三條淺黃色脊稜隆起,非常醒目;腹甲呈黃褐色,沒有花紋;頭部呈棕黑色,吻端至頸部有一個倒V形圖案,四肢和尾部呈灰褐色 | 背甲呈棕紅色、深棕色或黑色,三條黃色脊稜隆起明顯,腹甲呈黑褐色,兩側有黃色鑲邊;頭部呈棕黑色,有黃色或橘色斑點,一些個體還帶有網狀圖形;四肢和尾部呈黑色、棕褐色或灰褐色 |
【別名】三脊稜龜 | 【別名】印度黑龜、印度龜 |
【英名】Three-keeled turtle | 【英名】Indian black turtle |
【分佈】印度、孟加拉、尼泊爾 | 【分佈】尼泊爾、印度、緬甸、斯里蘭卡、孟加拉 |
【習性】雜食性,以蝦、魚、麵包蟲、蟋蟀、蚯蚓、蔬菜水果為食 | 【習性】雜食性;主要食蝦、魚、豬肉 |
【溫度】25~30℃ | 【溫度】22~28℃ |
【全長】15~18cm | 【全長】14~28cm |
【保育等級】 CITES-I | 【保育等級】 無 |
淡水龜亞科 - 孔雀龜屬(Morenia) |
緬甸孔雀龜 Morenia ocellata | 印度孔雀龜 Morenia petersi |
緬甸孔雀龜因為背甲上的黑斑類似孔雀尾羽上的眼斑而得名,雖然不屬於高背龜屬,不過幼龜的背甲也十分高聳,幾乎與鋸背龜的幼龜不相上下,隨著成長才逐漸平緩。雌雄的分辨比較不易,雄龜背甲邊緣比較突出而翹起,腹甲較狹長,洩殖孔距腹甲下緣較遠,雌龜背甲較渾圓,腹甲葉較寬大,洩殖孔距腹甲下緣較近 | 印度孔雀龜與緬甸孔雀龜相比,其背部並不高,背甲呈棕黃色或黑綠色,尾緣光滑無鋸齒,邊緣有黃色鑲邊;背甲盾片的接壤處也有黃色鑲邊;頭部呈橄欖色,兩邊也有帶黃色的條紋。是觀賞性極佳的水龜,但由於種群稀少,故而難覓蹤影 |
【別名】眼斑沼龜 | 【別名】無 |
【英名】Burmese eyed turtle | 【英名】Indian eyed turtle |
【分佈】緬甸南部 | 【分佈】印度、孟加拉 |
【習性】植食性;飼養時最好以葉菜類食物為主 | 【習性】植食性;飼養時最好以葉菜類食物為主 |
【溫度】23~30℃ | 【溫度】23~30℃ |
【全長】20~25cm | 【全長】15~20cm |
【保育等級】 CITES-I | 【保育等級】 CITES-I |
淡水龜亞科 -花龜屬(Ocadia) |
缺顎花龜 Ocadia glyphistoma | 菲氏花龜 Ocadia philippeni |
缺顎花龜背甲呈微半球形並且有三條隆起的脊稜,尾緣略呈鋸齒狀;腹甲呈暗淺黃色且在每片盾片上有黑斑;甲橋每側有兩塊黑斑;頭部呈橄欖色,兩側有淺色條紋 | 菲氏花龜的背甲呈棕紅色近黑色,有三條隆起的脊稜;腹甲很有特點,呈粉色或橘紅色,每片盾片上都有黑斑;頭和頸的上端呈墨綠色,底部呈淺黃色,頭兩側各有四條淺色條紋 |
【別名】廣西花龜 | 【別名】橙花龜 |
【英名】Guangxi striped-necked turtle | 【英名】Philippen's striped-necked turtle |
【分佈】僅分佈於中國廣西 | 【分佈】僅分佈於中國海南 |
【習性】雜食性;喜歡食豬肉、魚、 蝦等 | 【習性】雜食性;喜歡食豬肉食魚、 蝦、人工飼料等 |
【溫度】18~30℃ | 【溫度】18~30℃ |
【全長】16~19.9cm | 【全長】19~21.9cm |
淡水龜亞科 - 巨龜屬(Orlitia) |
中華花龜 Ocadia sinensis | 馬來西亞巨龜 Orlitia borneensis |
中華花龜的頭部,頸部和四肢暴露的皮膚上都長著亮綠色和黑色的細條紋,故稱「花龜」。幼體背甲淺灰綠色,脊稜三條,其上有橙黃色的不連貫的條紋。成體背甲深褐色,背甲上常常沿著稜突長有不甚明顯的略帶紅色的斑塊,後緣無鋸齒狀。腹甲棕黃色,每一甲片具有一塊大墨漬狀斑塊,兩側有圓珠狀圈斑。尾長,往後愈尖細。雄性背甲較長,後部較窄,洩殖孔離腹甲後緣較遠;雌性背甲寬大、殼較拱、洩殖孔離腹甲後緣很近 | 馬來西亞巨龜基本上是一種暗黑色的龜,長著一塊狹長的,無圖案的黑色、褐色或灰色的背甲,腹甲呈灰白色。幼體的背甲有瘤,隨著生長會變得光滑,成體也有著相對較狹長的甲殼。頭部很大,寬的適合咀嚼的表面表明主要是食草。前肢外側表面呈現為帶狀的鱗片,腳趾上有寬闊的蹼。面部是暗黑色的,但有1條灰白色條紋從吻部延伸頭部後方。成年雄性可以通過相對更長更粗的尾部來辨認 |
【別名】花龜、斑龜 | 【別名】馬來巨龜 |
【英名】Chinese striped-necked turtle | 【英名】Malaysian giant turtle |
【分佈】分佈於中國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台灣 | 【分佈】馬來西亞、蘇門答臘、婆羅洲 |
【習性】雜食性;主要食魚、 蝦、菜葉、人工飼料等 | 【習性】雜食性;包括植物和動物飼料 |
【溫度】18~30℃ | 【溫度】18~28℃ |
【全長】21~24cm | 【全長】60~80cm |
【保育等級】 無 | 【保育等級】CITES-II |
淡水龜亞科 - 木紋龜屬(Rhinoclemmys) |
棕木紋龜 Rhinoclemmys annulata | 犁溝木紋龜 Rhinoclemmys areolata |
棕木紋龜以陸棲為主;其背甲較高,呈棕黑色,脊部較平,盾片上有年輪;腹甲為黃色,有斑點;頭部微微突出呈暗色,有黃色或紅色條紋,吻端略帶下鉤;前肢有較大的黃色鱗片,鱗片有黑斑及黃色條紋,趾間無蹼 | 犁溝木紋龜的背甲呈卵形,較高,中央脊稜隆起,尾緣略帶鋸齒,背甲顏色為橄欖色,上有黃色斑點,盾片接縫處呈黑色;腹甲呈黃色,有黑斑,盾片接縫處為黑色;頭較小,兩側各有一條紅色或黃色的條紋,頸背處有兩塊拉長的紅色或黃色斑塊 |
【別名】無 | 【別名】無 |
【英名】Brown wood turtle | 【英名】Furrowed wood turtle |
【分佈】從洪都拉斯東部南下,通過東部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巴拿馬和哥倫比亞西邊和厄瓜多爾 | 【分佈】墨西哥、洪都拉斯 |
【習性】草食性;以蕨類植物、以及各種幼苗為食,香蕉和木瓜等水果也吃 | 【習性】雜食性;會食昆蟲、水果、蔬菜、以及人工合成飼料 |
【溫度】25~30℃ | 【溫度】25~30℃ |
【全長】18~20cm | 【全長】18~20cm |
黑木紋龜 Rhinoclemmys funerea | 哥倫比亞木紋龜 Rhinoclemmys melanosterna |
黑木紋龜顏色呈深棕色,下顎帶有斑點;成年個體背部較高,脊稜隆起,尾緣鋸齒狀;腹甲為黑色,有黃色鑲邊,盾片接縫處也呈黃色;頭部為黑色,兩側鼓膜處有黃色條紋 | 哥倫比亞木紋龜背甲為棕黑色呈橢圓形,脊稜隆起;腹甲呈紅棕色,少數個體會偏黑色,有黃色邊緣;頭小,呈棕黑色,兩側有淡綠色或橘色條紋;前肢帶有黑斑,趾間有蹼 |
【別名】無 | 【別名】無 |
【英名】Black wood turtle | 【英名】Colombian wood turtle |
【分佈】中美洲 | 【分佈】中美洲 |
【習性】雜食性;會食昆蟲、水果、蔬菜、以及人工合成飼料 | 【習性】雜食性;會食昆蟲、水果、蔬菜、以及人工合成飼料 |
【溫度】25~30℃ | 【溫度】25~30℃ |
【全長】30~32.5cm | 【全長】27~29cm |
巨鼻木紋龜 Rhinoclemmys nasuta | 南美木紋龜 Rhinoclemmys pulcherrima |
巨鼻木紋龜體型屬於中等,其背甲呈暗色,較平,脊稜隆起;腹甲為黃色,每塊盾片上有棕紅色或黑色斑塊;頭部較黑,頂部兩側有一對淺黃色條紋,吻突出,故名巨鼻木紋龜;四肢、尾及頸呈棕紅色,趾間的蹼比較發達 | 南美木紋龜色彩斑斕,背甲粗糙,呈棕黃色,盾片上有鑲黑邊的黃色或紅色斑塊,尾緣鋸齒狀,脊稜隆起;腹甲為黃色,中央有黑斑,盾片接縫處帶有黑色,甲橋呈棕色,一些個體帶有從背甲上一直延伸下的黃色花紋;頭部呈淡棕綠色,有一系列的黃色或紅色條紋貫穿吻;前肢覆有較大的紅色或黃色鱗片,上面帶有成排的黑點 |
【別名】無 | 【別名】油彩木紋龜 |
【英名】Large-nosed wood turtle | 【英名】Painted wood turtle |
【分佈】哥倫比亞西部的太平洋流域、厄瓜多爾西北部、埃斯梅拉達 | 【分佈】中美洲的墨西哥、哥斯達黎加、宏都拉斯與瓜地馬拉 |
【習性】雜食性;會食昆蟲、水果、蔬菜、以及人工合成飼料 | 【習性】雜食性;會食昆蟲、水果、蔬菜、以及人工合成飼料 |
【溫度】25~30℃ | 【溫度】22~30℃ |
【全長】20~22cm | 【全長】18~20cm |
圭亞那紅頭木紋龜 Rhinoclemmys punctularia | 墨西哥斑點木紋龜 Rhinoclemmys rubida |
圭亞那紅頭木紋龜背甲隆起呈深棕色或黑色,脊稜突出,尾緣呈鋸齒;腹甲呈棕紅色或黑色,邊緣為黃色,盾片接縫處也呈黃色;甲橋黃色且各有一塊黑斑;黑色的頭部較小,頭頂兩側有紅色條紋;前肢有較大的黃色或紅色帶有黑斑的鱗片,後肢邊緣呈灰色,中間有黑斑,趾間有蹼 | 墨西哥斑點木紋龜的背甲隆起呈淡棕色,有暗色斑紋,邊緣微微外翻,尾緣呈鋸齒,腹甲呈橙黃色,皮膚上佈滿細小的黑色斑點;最大特徵是頭部有一個不規則的馬蹄形斑紋,趾間有蹼 |
【別名】紅頭木紋龜、紅頭熱帶雨林龜 | 【別名】無 |
【英名】Spot-legged turtle | 【英名】Mexican spotted wood turtle |
【分佈】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巴西及圭亞那地區 | 【分佈】墨西哥哈利斯科州南下,通過米卻肯州及瓦哈卡洲南下的恰帕斯西部 |
【習性】雜食性但偏向植食性;會食果實水果、蔬菜,以及昆蟲等 | 【習性】雜食性;會食昆蟲、水果、蔬菜、以及人工合成飼料 |
【溫度】25~30℃ | 【溫度】25~30℃ |
【全長】23~25.4cm | 【全長】21~23cm |
淡水龜亞科 - 眼斑龜屬(Sacalia) |
眼斑水龜 Sacalia bealei | 擬眼斑水龜 Sacalia pseudocellata |
眼斑水龜頭背平滑無鱗,灰褐色或黃綠色,有黑褐色蟲紋;枕背兩側各有1或2個眼斑,如每側有兩個眼斑,則彼此界限不清甚至趨於融合,每一眼斑中央有1-3個黑點。背甲略扁,灰褐色或紅棕色,其上密佈黑褐色蟲紋。四肢較扁,指趾間全蹼 | 眼斑水龜背甲紅褐色,雌性稍大。頭頂部光滑無鱗,頭背側有2個帶黑邊呈黃綠或橄欖綠色的斑塊;背甲具弱3稜。腹甲以黑色為主,邊緣橘黃色。前肢的表面有覆瓦狀排列的鱗片,雄性尾較雌性大而粗 |
【別名】眼斑龜 | 【別名】擬眼斑龜 |
【英名】Beal's-eyed turtle | 【英名】False-eyed turtle |
【分佈】僅分佈於中國的安徽、福建、江西、廣東、香港、海南、廣西、貴州 | 【分佈】中國海南島 |
【習性】雜食性 | 【習性】雜食性;但以動物性食物為主食,如昆蟲、魚、蝦、貝類等 |
【溫度】18~31℃ | 【溫度】18~31℃ |
【全長】13~14.5cm | 【全長】15.2~17.6cm |
淡水龜亞科 - 粗頸龜屬(Siebnrockiella) |
四眼斑水龜 Sacalia quadriocellata | 粗頸龜 Siebenrockiella crassicollis |
四眼斑水龜頭頂皮膚光滑無鱗,上啄不呈鉤狀,頭後 側各有2對眼斑中有一黑點,頸部有條縱文。其背甲棕紅色且具花紋,後緣不呈鋸齒狀或略呈鋸齒狀。腹甲淡黃色,每塊盾片均有黑色大小斑點。背甲與腹甲間借骨縫相連。指、趾間具蹼 | 粗頸龜背甲較平呈橢圓形,三條脊稜隆起,全身呈棕黑色,尾緣帶有明顯鋸齒;頭部為棕黑色,頸粗壯,故稱「粗頸龜」。雌龜頭頂部黑色,眼後有1對淡黃色斑點,上下眼瞼有黃色小斑點;雄龜頭部均為黑色,頭頂部及眼瞼處均無黃色斑點,尾部較粗且長,洩殖腔孔距腹甲後部邊緣較遠 |
【別名】四眼斑龜、六眼龜、四眼龜 | 【別名】沼澤龜 |
【英名】Four-eyed turtle | 【英名】Black marsh turtle |
【分佈】中國的江西、福建、廣西和廣東等地;在國外分佈於越南等國 | 【分佈】越南、緬甸、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及婆羅 |
【習性】雜食性;喜食豬肉、小魚、肝等,也食少量紅蘿蔔、黃瓜及混合飼料 | 【習性】肉食性;食瘦豬肉、魚肉、蝦、家禽內臟 |
【溫度】18~31℃ | 【溫度】20~26℃ |
【全長】10~14.5cm | 【全長】18~20cm |
【平胸龜科簡介】
平胸龜科僅平胸龜或稱大頭龜、大頭平胸龜一種,分佈於亞洲東部和東南部。平胸龜頭大而不能縮回,四肢和尾也不能縮回,嘴成鉤狀,有些類似鱷龜,但體型較小。平胸龜分類地位不定,除自成一科外,也有人將其歸入鱷龜科、龜科、淡水龜亞科或陸龜科。平胸龜生活於流速較快的山溪中,雖然是水棲龜類,但是卻不善於游泳而善於攀爬,腳上有尖利的爪,可以爬到水邊的樹上。
平胸龜科 - 平胸龜屬(Platysternon) |
中國平胸龜 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 | 緬甸平胸龜 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 peguense |
腹甲呈黃色,無任何斑紋。背甲中央有醫不太明顯的龍骨,後緣呈鋸齒狀,至於背甲上的年輪則不太清晰。頭部由十分發達的兜狀鱗片所保護,其範圍可掩至眼部後方。此外,在額部位置有黃色斑紋,頭頂則有放射狀黑色細線。頭部堅硬的骨骼兼具了龜殼相同的保護作用,所以雖然頭部無法縮入殼中,也不容易受到傷害。鉤狀的嘴部有如鷹嘴,因此也被稱為鷹嘴龜 | 沿腹甲邊緣,具有暗色帶狀粗紋,背甲中央有一明顯的龍骨,且左右兩側另有較不明顯的龍骨存在,不過背甲上的年輪卻十分清晰,背甲後緣呈鋸齒狀。額部上無任何斑紋,有十分發達的鉤狀上額。此外,眼部後方覆有黑色帶狀條紋 |
【別名】鷹嘴龜、中國大頭龜、鸚鵡龜 | 【別名】緬甸大頭龜 |
【英名】Chinese big-headed turtle | 【英名】Burma big-headed turtle |
【分佈】中國大陸南部 | 【分佈】緬甸南部及泰國南部 |
【習性】以一般水生動物如甲殼類,兩棲類,魚蝦等為主食 | 【習性】以一般水生動物如甲殼類,兩棲類,魚蝦等為主食 |
【溫度】15~25℃ | 【溫度】15~25℃ |
【全長】18~22cm | 【全長】18~20cm |
【保育等級】 CITES-II | 【保育等級】 CITES-II |
雲南平胸龜 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 tristernalis | 泰國平胸龜 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 vogeli |
外觀雖與中國平胸龜相似,然而其腹甲之喉盾及胸盾鄰接處,喉盾和肱盾的交接處出現了三片小鱗片。部分學者認為,將中國平胸龜及雲南平胸龜兩者區分實無必要 | 腹甲上有暗色斑紋,此點與緬甸平胸龜較為相似。此外,本種尚有鉤狀上額較短及背甲平滑而無鋸齒等特徵可供區別 |
【別名】雲南大頭龜 | 【別名】泰國大頭龜 |
【英名】Yunnan big-headed turtle | 【英名】Thailand big-headed turtle |
【分佈】中國雲南省 | 【分佈】泰國西北部 |
【習性】以一般水生動物如甲殼類,兩棲類,魚蝦等為主食 | 【習性】以一般水生動物如甲殼類,兩棲類,魚蝦等為主食 |
【溫度】15~25℃ | 【溫度】15~25℃ |
【全長】19~20cm | 【全長】19~20cm |
【保育等級】 CITES-II | 【保育等級】 CITES-II |
越南平胸龜 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 shiui | |
越南平胸龜最為平胸龜中鮮艷醒目的亞種。頭部、龜甲、四肢根部及尾部下方等位置均呈黃色,且布有許多橘黃或粉紅色斑點。背甲平滑,後緣並無鋸齒狀。兜狀鱗甲雖算發達,仍無法覆蓋至眼部。本種具有十分發達的鉤狀上額 | |
【別名】越南大頭龜 | |
【英名】Vietnam Big-headed turtle | |
【分佈】越南北部 | |
【習性】以一般水生動物如甲殼類,兩棲類,魚蝦等為主食 | |
【溫度】15~25℃ | |
【全長】20~25cm | |
【保育等級】 CITES-II |
泥龜科 - 泥龜屬(Dermatemys) |
中美洲河龜 Dermatemys mawii | |
在北美,歐洲和亞洲都曾發現過白堊紀泥龜的化石,但如今泥龜家族只剩下了這一名成員。牠們擁有完善的呼吸系統,可以長時間在水中逗留。它們將水從嘴和鼻吸入,其鼻腔後側的咽膜能夠從水中提取氧氣。由於長期在水中棲息,美索美洲河龜的四肢稍有退化,由於四肢無法承受身體的重量,陸上爬行對它們而言變得相當困難 | |
【別名】美索美洲河龜、泥龜 | |
【英名】Central American river turtle | |
【分佈】墨西哥南部、危地馬拉和伯利茲 | |
【習性】草食性;會吃水草及蔬菜等植物 | |
【溫度】25~28℃ | |
【全長】60~65cm | |
【保育等級】 CITES-II |
稜皮龜科 - 稜皮龜屬(Dermochelys) |
稜皮龜 Dermochelys coriacea | |
頭頂鱗片排列複雜而不規則。背甲的骨質殼由大小不等的多邊形小骨板鑲嵌而成,有7條規則的縱稜。腹面有5條縱稜。整個骨殼覆以平滑的革質皮膚。上頜有兩個大的三角形齒突起。四肢呈槳狀,前肢特別發達,後肢短。尾十分短小。背面黑褐色,有淺黃色斑,腹面顏色較淺。它的頭部、四肢和軀體都覆以平滑的革質皮膚,沒有角質盾片,背甲的骨質殼由數百個大小不整齊的多邊形小骨板鑲嵌而呈,其中最大的骨板形成7條規則的縱行稜起,因此得名,也有人叫它革龜。稜皮龜是一種生活在遠洋的動物,主要棲息於熱帶海域的中上層,偶爾也見於近海和港灣地帶。由於四肢巨大,並且變成了槳狀,可持久而迅速地在海洋中游泳,故有「游泳健將」之稱 | |
【別名】舢板龜、革龜、燕子龜 | |
【英名】Leatherback Turtle | |
【分佈】廣泛分佈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水區域 | |
【習性】以小魚、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和海藻為食 | |
【溫度】5~38℃ | |
【全長】200~230cm | |
【保育等級】 CITES-II |
【海龜科簡介】
海龜分佈遍及各個溫暖海域。海龜科是生活於海洋中的具角質盾片的大型龜類,四肢呈鰭狀,擅長游泳,僅在繁殖期才返回陸地產卵。海龜科動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均吃,引種類不同而有所偏重。平常所提到的海龜是綠海龜(Chelonia mydas),背甲長1米左右,最長達1.5米,以遊歷數千公里而返回出生地產卵而聞名。海龜科體型最小的成員是麗龜(Lepidochelys olivacca),背甲通常不到0.7米,最大的成員則是蠵龜(Caretta caretta),背甲長1.5米,最大可達2米。海龜科 - 蠵龜屬(Caretta) | 海龜科 - 海龜屬(Chelonia) |
赤蠵龜 Caretta caretta | 黑蠵龜 Chelonia agassizii |
赤蠵龜頭部與身體比例較其他海龜大,頭與體背紅或紅褐色,腹黃色。顎鉤狀,頭大而寬,嘴部肌肉與骨骼強而有力,能輕易咬碎無脊椎動物的外殼。頭背鱗片對稱排列,前額鱗二對,背甲前緣橢圓形,後緣趨尖,中央稍隆起。幼體背部具3個強稜,成長後逐漸不顯。四肢槳狀,前肢長,具爪。因產卵地分佈緯度的關係,目前多為人為所開發,生存受極大威脅 | 黑蠵龜這種海龜的名字源於它們幾乎純黑色的背甲,背甲的形狀是「水滴型」, 「水滴」的狹窄部份在海龜 的下體。這個品種海龜的胸甲通常是暗灰色或灰白色也有一些是暗綠色。頭頂具對稱大鱗十二塊, 前額鱗一對。 盾片鑲嵌排列;。腹甲前後緣圓出,前端中央有一 枚三角形的咽間盾。四肢槳狀,覆以大鱗,在前鰭狀肢上生有一個附爪,前肢的爪大而彎曲呈鉤狀 |
【別名】紅海龜、靈蠵、靈龜、嘴蠵、大西洋蠵龜 | 【別名】黑海龜、太平洋綠海龜 |
【英名】Loggerhead turtle | 【英名】Pacific green turtle |
【分佈】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與地中海之熱帶到溫帶海域 | 【分佈】智利到美國再到加拉巴哥群島、夏威夷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西部 |
【習性】雜食性;以魚、蝦、蟹、軟體動物和藻類為食 | 【習性】雜食性;以海草,海藻類,海綿,軟體動物、水母為食 |
【溫度】26~32℃ | 【溫度】25~32℃ |
【全長】90~120cm | 【全長】83~100cm |
【保育等級】CITES-I | 【保育等級】CITES-I |
海龜科 - 玳瑁屬(Eretmochelys) |
綠海龜 Chelonia mydas | 玳瑁 Eretmochelys imbricata |
綠海龜因其身上的脂肪為綠色而得名,外被扁圓形的甲殼,只有頭和四肢露在殼外,頭略呈三角形,為暗褐色,兩頰黃色,頸部深灰色,吻尖,嘴黃白色,鼻孔在吻的上側,眼大,前額上有一對額鱗,上頜無鉤曲,上下頜唇均有細密的角質鋸齒,下頜唇齒較上頜長而突出,閉合時陷入上頜內緣齒溝,舌已退化。背腹扁平,腹甲黃色,背甲呈橢圓形,茶褐色或暗綠色,上有黃斑,盾片鑲嵌排列,具由中央向四周放射的斑紋,色澤調和而美麗 | 玳瑁是海龜中體型相對較小的品種,玳瑁的背甲呈深棕綠色、琥珀色,脊稜明顯,盔甲異常厚及尾緣呈鋸齒狀,背甲上有不規則的淡色和深色的條紋,大多數這樣的條紋是黑色的或棕色的,從背甲的中部向邊緣輻,幼體的背甲呈心狀,盾片相互交迭;腹甲與甲橋顏色黃色;頭頂帶有棕黑色斑塊,嘴部帶黃色並伴有棕色條紋,喙呈鷹嘴狀;四肢有大塊的鱗片,呈棕黑色 |
【別名】無 | 【別名】鷹嘴海龜、十三鯪龜、毒瑁 |
【英名】Green turtle | 【英名】Hawksbill sea turtle |
【分佈】中國的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東等地 | 【分佈】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熱帶珊瑚礁中 |
【習性】雜食性;捕食魚、蝦、甲殼類、軟體動物和大葉藻 | 【習性】雜食性;捕食魚、蝦、蟹貝等,還兼食海藻 |
【溫度】25~32℃ | 【溫度】25~32℃ |
【全長】120~153cm | 【全長】85~114cm |
【保育等級】CITES-I | 【保育等級】CITES-I |
海龜科 - 麗龜屬(Lepidochelys) |
肯普氏麗龜 Lepidochelys kempii | 太平洋麗龜 Lepidochelys olivacea |
肯普氏麗龜也是海龜中體型最小的種類,其特徵為背甲心型;這個種類的背甲邊緣有鋸齒,頭部和四肢是灰色;平時活動於較淺的水域。肯普氏麗龜的數量在海龜中為最少,牠的龜甲和蛋極富經濟價值,但是人類的巧取豪奪,令肯普氏麗龜即將頻臨絕種的壓力很大 | 太平洋麗龜為海生龜類中體型最小的一種,其頭背前額鱗兩對,肋盾多,六至九對,第一對與頸盾相切。腹部有四對下緣盾,而每枚盾片的後緣有一小孔。其四肢扁平如漿。頭、四肢及體背為暗橄欖綠色,腹甲淡橘黃色,所以被稱為「欖蠵龜」 |
【別名】肯普氏蠵龜 | 【別名】欖蠵龜、麗海龜、姬賴利海龜、水貝龜 |
【英名】Kemp's ridley turtle | 【英名】Olive ridley turtle |
【分佈】加勒比海 | 【分佈】僅分佈於中國的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西、廣東、海南 |
【習性】雜食性;以蟹,軟體動物、水母,魚為食,也吃水生植物 | 【習性】雜食性;以魚、節肢動物與軟體動物為食,也吃少量海藻 |
【溫度】25~32℃ | 【溫度】25~32℃ |
【全長】60~74.9cm | 【全長】60~73.5cm |
【保育等級】CITES-I | 【保育等級】CITES-I |
海龜科 - 平背龜屬(Natator) |
平背海龜 Natator depressa | |
平背海龜為澳大利亞特有的海龜品種;在海龜中只有平背龜的幼龜生活在沿海水域而不游入大海洋,這就是牠為澳洲特有的原因。其背甲扁平略呈心形,顏色為灰橄欖色,邊緣呈棕黃色。緣盾具有一層薄薄的蠟質,且邊緣略上翹。腹甲呈黃色。其血緣與蠵龜極相近,但其背甲中央較平。澳洲當地為了保護珍稀瀕危平背海龜,大型天然氣工程也被迫停建 | |
【別名】無 | |
【英名】Flatback turtle | |
【分佈】澳洲東北部水域 | |
【習性】雜食性;以海草,海藻類,海綿,軟體動物、水母為食 | |
【溫度】25~32℃ | |
【全長】90~114.7cm | |
【保育等級】 CITES-I |
【兩爪鱉科簡介】
兩爪鱉科現在僅兩爪鱉(Carettochelys inscupta)一種,分佈於新幾內亞和澳洲北部,但是在史前時期分佈比較廣泛,我國的化石種類無盾龜可能屬於此類。與鱉科相同,兩爪鱉科外表為皮膚而非角質盾片,並生活於淡水中。兩爪鱉體型較大,背甲超過70厘米,其四肢略呈鰭狀,高度適應水中生活。與鱉科不同,兩爪鱉科主要為植食性而非肉食性。
兩爪鱉科 - 兩爪鱉屬(Carettochelys) |
飛河龜的白化種
| |||
飛河龜 Carettochelys insculpta | |||
其背甲較圓,呈深灰色,橄欖灰或棕灰色,近邊緣處有一排白色的斑點。邊緣略帶鋸齒,由於外緣骨骼發育良好,結構完整,故而沒有像鱉那樣的裙邊。也沒有盾片,代之以連續並且略帶皺褶的皮膚。背甲正中有一列刺狀脊。腹甲色淺,為白色,奶白色或淡黃色,略呈十字型。頭部大小適中,無法縮入殼內。眼睛的後方有一條灰色的條紋。鼻子豐厚多肉,並且很長,形同豬鼻。四肢為了適應水生生活而特化為鰭狀,也不能縮入殼中。在每一側前肢的近中點處都有兩枚明顯的爪甲,亦為其特徵之一。尾部偏短,背面覆蓋著一列新月型的鱗片,這些鱗片從尾巴的基部至尖端逐漸縮小。尾部下方的兩側長有明顯的皮膚皺褶,經大腿根一直延伸到後肢 | |||
【別名】豬鼻龜、兩爪鱉、擬鱉 | |||
【英名】Pig-nosed turtle | |||
【分佈】澳大利亞北部、伊裡安查亞南部和新幾內亞南部 | |||
【習性】十足的雜食性動物,而略微偏向於植食 | |||
【溫度】26~30℃ | |||
【全長】46~51cm |
兩爪鱉科 - 無盾龜屬(Anosteira)[已絕種] |
茂名無盾龜 Anosteira maomingensis | |
其背甲微凸而腹甲稍平,整個殼體呈黑色,呈心臟形,骨板厚,肋板則為長條形。頸板寬大於長,前端中央後凹。椎板七塊窄而長,第七塊後半退化。腹甲後半成"丁"字形,舌腹甲前緣成平緩的波狀線,劍腹甲外緣不平行,向後緩慢尖斜,成圓頂銳角收尾。腹甲的骨橋部分很寬 | |
【別名】未清無盾龜、無盾龜 | |
【英名】N/A | |
【分佈】中國廣東省茂名市 | |
【習性】N/A | |
【溫度】N/A | |
【全長】N/A |
鱷龜科 - 擬鱷龜屬(Chelydra) |
北美擬鱷龜 Chelydra serpentina serpentina | 南美擬鱷龜 Chelydra serpentina acutirostris |
北美擬鱷龜為四個亞種中最常見的龜種,而市面上常見之擬鱷龜亦大部份為此種。頸部為突起之肉瘤。背甲微微隆起且後部有鋸齒狀邊緣並呈方圓形且顏色較暗,第三椎盾寬度不超過整体背甲寬度之三分之一。頭部較短,吻部微尖,且通常在上、下頜會有黑色條紋。一般的幼体背甲呈現黑或黑褐色,成体後會轉為棕色及灰棕色顏色。腹甲一般都是呈現黑、紅、橘紅或帶有紅、橘紅色斑點 | 近乎圓形的背甲有些微的突起,並隨著成長而逐漸平坦,第三椎盾較小,不超過背甲長的25%,背甲顏色為橄欖棕色、暗褐色、橄欖灰色或者黑色,腹甲為黃、黃褐色或灰色。幼体時之背甲部份可見放射紋或圓點。下頜有三對鬚狀突起,前一對大,後二對細小。頸部為突起之肉瘤。尾部三列突起明顯。側腹、四肢突起非常多。在產地北部的棲息地,有時擬鱷龜會有冬眠現象,並一直到隔年的春天氣溫回昇後才出現 |
【別名】磕頭龜、北部平背鱷魚龜 | 【別名】假鱷龜、厄瓜多爾平背鱷魚龜 |
【英名】North American (Common) Snapping Turtle | 【英名】South American (Ecuadorian) Snapping Turtle |
【分佈】加拿大南部及東部,並延伸至美國東部 | 【分佈】宏都拉斯北部、中美洲臨加勒比海地區,以及哥倫比亞與厄瓜多爾沿太平洋地區 |
【習性】獵食所有水裡或岸上之小動物,只要可吞下的就是它的獵物 | 【習性】獵食所有水裡或岸上之小動物,只要可吞下的就是它的獵物 |
【溫度】22~28℃ | 【溫度】22~28℃ |
【全長】30~50cm | 【全長】20~41cm |
南美擬鱷龜.JPG (22.72 KB, 下載次數: 105)
北美擬鱷龜.JPG (43.64 KB, 下載次數: 106)
中美擬鱷龜 Chelydra serpentina rossignoni | 佛州擬鱷龜 Chelydra serpentina osceola |
墨西哥擬鱷龜之整体顏色包含腹甲、背甲及皮膚比其他三個亞種要來的更深。幼体之背甲顏色為深灰色到黑色之間,緣盾之甲殼上有白點,腹甲有白色斑點。下頜有二對鬚狀突起顯的很特別、明顯。與佛洲擬鱷龜相同的是在頸部和其他表皮上之肉刺又細又尖,非常的明顯。頭部較寬且很強壯、上部較平坦,呈深褐色,吻部較狹窄細長。背甲部份偏向長方形且無明顯之隆起,第三椎盾最大,占背甲長的25%。腹甲前段占背甲長的40%以上。此龜種外型看起來比其它亞種更顯得霸氣十足,為四種亞種中數量最為稀少之龜種 | 佛洲擬鱷之頸部為明顯突起之肉刺,其背甲呈長橢圓形且無明顯之隆起,而且前窄後寬,後部有明顯鋸齒狀,顏色一般較淡呈黃或黃褐色。腹甲前頁長度不超過其背甲長度的40%。第三椎盾前緣的寬幅與第二肋盾同寬或略寬。腹甲一般呈現單純的黃色。頭部較尖細,眼睛距吻端較近。倒鉤狀的上、下喙和三條鋸齒狀脊自尾巴頂端延伸至尾部。它是很兇猛之食肉動物,吃多種野生動物。在棲息地,當有人靠近時,佛洲擬鱷將會猛力攻擊。本亞種幼體較為膽怯,但成體相當凶暴好鬥,兇猛程度遠超過北美亞種 |
【別名】嚙龜、墨西哥平背鱷魚龜 | 【別名】佛羅里達平背鱷魚龜 |
【英名】Mexican Snapping Turtle | 【英名】Florida Snapping Turtle |
【分佈】墨西哥、貝里斯、瓜地馬拉及宏都拉斯西部 | 【分佈】佛羅里達及南喬治亞 |
【習性】獵食所有水裡或岸上之小動物,只要可吞下的就是它的獵物 | 【習性】獵食所有水裡或岸上之小動物,只要可吞下的就是它的獵物 |
【溫度】22~28℃ | 【溫度】22~28℃ |
【全長】20~38.9cm | 【全長】30~50cm |
鱷龜科 - 真鱷龜屬(Macroclemys) |
真鱷龜 Macroclemys Temmincki | |
北美洲最大的淡水龜,頭大,嘴如鷹喙,背上有三列發達的鋸齒狀脊稜,在肋盾和緣盾間有一排較小的鱗片,尾巴長。全身為深褐色,常張開嘴利用粉紅色蟲狀舌頭吸引魚類前來,再突然閉口加以捕食。這亦是世上最具殺傷力的龜之一,雖然沒有牙,但嘴非常鋒利,單是一隻100磅重的也能輕易將掃把棍咬斷, 殼長在6吋時已經有能力咬斷筷子等物,所以要徙手拿起這種龜時要小心 | |
【別名】凸背鱷魚龜、大鱷龜 | |
【英名】Alligator Snapping Turtle | |
【分佈】北美洲的美國東南部 | |
【習性】會獵食任何可吞下之生物,包含同類在內的其它龜種 | |
【溫度】20~26℃ | |
【全長】40~80cm |
動胸龜科 - 匣子龜屬(Claudius) | 動胸龜科 - 動胸龜屬(Kinosternon) |
窄橋匣龜 Claudius angustatus | 斑紋泥龜 Kinosternon acutum |
窄橋匣龜體呈橢圓形;背部有三條縱向的脊椎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變的模糊。背甲尾部的緣盾無鋸齒且不向外擴張。第一塊脊椎盾甲普遍的向前伸展,而且與第一塊的兩對緣盾前端相接觸,最後一對肋盾從巨大臀部上方的外圍處分離開來。背甲表面時而變得粗糙是由於其生長紋和放射紋的緣故,而顏色通常為棕色或淺褐色且盾甲間有黑色的交界線 | 斑紋泥龜背部中央通常有一條脊椎龍骨,也許在幼體的背甲兩側各有一條不清晰的、較為模糊的側脊椎龍骨。背甲上椎盾的寬度大於長度。背甲通常為棕色或黑色,盾甲間有黑色的接縫線。擁有前後兩塊鉸鏈蓋的腹甲,後面的那一塊末端沒有凹槽。閉合時,腹甲幾乎完全可以遮蓋裸露的部分。雌雄雙方的尾部末梢都有一根堅硬的角狀的尾刺 |
【別名】鷹嘴泥龜、窄橋蛋龜、窄龜、匣龜、窄橋麝香龜 | 【別名】斑紋蛋龜、長鼻泥龜、墨西哥長鼻蛋龜 |
【英名】Narrow-bridged musk turtle | 【英名】Tabasco mud turtle |
【分佈】韋拉克魯斯中部、瓦哈卡北部向南穿過危地馬拉北部到伯利茲城 | 【分佈】墨西哥加勒比海低地,從韋拉克魯斯中部往東南方向到危地馬拉北部和伯利茲城 |
【習性】屬於肉食者,會吃其他小動物及腐肉 | 【習性】肉食類為主,包括昆蟲和蝸牛 |
【溫度】26~30℃ | 【溫度】26~29℃ |
【全長】15~16.5cm | 【全長】10.5~12cm |
阿拉莫泥龜 Kinosternon alamosae | 中美洲泥龜 Kinosternon angustipons |
阿拉莫泥龜背甲較為平坦與狹窄,呈橢圓形,背部沒有凸出的脊椎龍骨。盾甲四周邊緣重疊成瓦狀。背甲後方的邊緣比較直,但並不向外側展開或向內彎曲。顏色一般是棕褐色、棕色及橄欖色,盾甲間有黑色的接縫線。透過半透明的盾甲時常可以看到下方骨骼的接合處。腹甲有一對可以自由活動的鉸鏈蓋且較為寬闊,緊緊貼合著外殼,因此,頭部、四肢、還有尾巴可以完全的被遮掩。如果有縫隙的話,那也只限於肛盾末端一個較淺的凹槽。腹甲呈微黃色,盾甲間有褐色的接縫線以及生長紋 | 中美洲泥龜呈橢圓形為棕色,背甲的後部邊有一點凹陷,背甲後緣略有缺口。脊椎的第一塊至第三椎盾比第四和第五塊椎盾較闊及較長的,第五塊椎盾是最短最窄的。其腹甲狹隘、雙鉸鏈,缺口向後。甲橋寬度很窄,腋窩和腹股溝的鱗甲是在連接上的甲橋。 腹甲和甲橋是黃色與黑色接縫線。頭部較大,上頜骨既不是鉤,也沒有缺口,鈍吻不突出 。下巴上通常有三至六個觸鬚,頭部表面為黑褐色,四肢是灰色至灰棕色。雄性比雌性有長而厚的尾巴,而雌性比雄性則有較中的吻部 |
【別名】阿拉莫蛋龜 | 【別名】哥斯大黎加泥龜、窄橋泥龜、中美洲蛋龜 |
【英名】Alamos mud turtle | 【英名】Central American mud turtle |
【分佈】墨西哥太平洋沿海的低地 | 【分佈】從加勒比海低地到尼加拉瓜至哥斯大黎加、托羅省、巴拿馬 |
【習性】肉食性;包括魚、小龍蝦、蝦,昆蟲、其他水生動物 | 【習性】肉食性;包括魚、小龍蝦、蝦,昆蟲、其他水生動物 |
【溫度】22~34℃ | 【溫度】24~32℃ |
【全長】12~13.5cm | 【全長】11.5~12cm |
果核泥龜 Kinosternon baurii | 哈利斯科泥龜 Kinosternon chimalhuaca |
果核泥龜背甲比較寬闊與平坦,最高與最寬處是均在背部中央的後方,成體果核無脊椎骨,盾甲邊緣沒有鋸齒,而剛出生的幼體卻有一條脊椎骨在背部中央。第一塊椎盾普遍的較長,向前方延伸擴張,背甲上的椎盾顯得比較扁平與寬闊,也許在背部中央形成很淺的凹槽。背甲的顏色從黑色到棕褐色有著不同的變化,有些甚至於接近透明色。因而有時可以看到骨架的結構。三條易變的淺黃色或奶油色的縱向條紋出現在背部,隨著時間會變得黯淡或模糊。腹甲底部有一對較為寬闊的鉸鏈蓋,前面的明顯比後面小,後方鉸鏈蓋的末端有一個不深的缺口,腹盾的長度幾乎與前鉸鏈蓋的長度相差無幾 | 哈利斯科泥龜擁有長橢圓形的背甲,最高與最寬處是均在背部中央的前方,其背甲平坦及帶有三條不明顯的龍椎骨,而脊椎上的第二至五塊椎盾通常是比較闊及較長。背甲顏色為是火炭色、深棕色或橄欖油,往往帶有深色的色素或黑暗在盾甲上,有些甚至於接近透明色。其腹甲相當小,狹窄的腹甲前後各有一塊鉸鏈蓋,後方的那塊末端有凹槽。腹甲前鉸鏈蓋與後鉸鏈蓋的寬度分別小於背甲,頭部表面是棕色及帶有無數黃色橙色的條紋,其下巴亦有多對觸鬚。幼體時有一個黃色條紋從下側至下顎。頸部,四肢和尾巴表面是棕色 ,而下方為米黃。雄性比雌性有一個較大的頭部,較短的腹甲和更長的尾巴 |
【別名】三線動胸龜、三線蛋龜、果核蛋龜 | 【別名】哈利斯科蛋龜 |
【英名】Striped mud turtle | 【英名】Jalisco mud turtle |
【分佈】美國佛羅里達半島 | 【分佈】沿南墨西哥的哈利斯科州和可利馬的查美拉南部和東部附近 |
【習性】屬於肉食者,但偶爾也進食自然界中的植物 | 【習性】肉食性;包括蝸牛、魚、小龍蝦、蝦、昆蟲等 |
【溫度】18~32℃ | 【溫度】22~28℃ |
【全長】7~12cm | 【全長】10~15.7cm |
皺褶泥龜 Kinosternon creaseri | 哥倫比亞泥龜 Kinosternon dunni |
皺褶泥龜擁有咖啡色背甲,呈橢圓形,最高處位於背甲中央後半部,而且幾乎成垂直的角度於後半部背甲的輪廓,成體的背部中央有一條不是很明顯的椎龍骨,幼體時背的兩側各有一條模糊的側椎龍骨。第一塊椎盾的寬度和長度相差無幾,或者略微的超過長度,腹甲底部前後各有一塊鉸鏈蓋,而且都比較長比較寬,因此可以完全閉合。後方鉸鏈蓋末端沒有凹槽,前鉸鏈蓋的長度超過了腹盾的長度,但略微的短於後面的那塊,喉盾大約是前鉸鏈蓋長度的一半 | 哥倫比亞泥龜橢圓形的背甲呈略微的扁平,顏色大多為褐色,。成體的背甲中央沒有凸出的脊椎龍骨,相反的,在幼體時,有三條縱向的、較為模糊的脊椎龍骨。盾甲略微的重疊,外殼在腹甲的甲橋處收縮。狹窄的腹甲前後各有一塊鉸鏈蓋,後方的那塊末端有凹槽。腹甲前鉸鏈蓋與後鉸鏈蓋的寬度分別小於背甲。而甲橋的長度卻是背甲最大,腋下盾甲和腹股溝盾甲相接觸。腹甲與甲橋通常是黃色並有黑色的接縫線 |
【別名】皺褶蛋龜 | 【別名】哥倫比亞蛋龜 |
【英名】Creaser's mud turtle | 【英名】Dunn's Mud Turtle |
【分佈】尤卡坦半島的北部和中部的部分區域,以及金塔納羅奧州、坎佩切灣和墨西哥 | 【分佈】哥倫比亞 |
【習性】以肉食類為主,包括昆蟲和蝸牛,但偶然也吃棕櫚果實 | 【習性】肉食性;包括魚、小龍蝦、蝦、昆蟲、其他水生動物 |
【溫度】22~28℃ | 【溫度】24~32℃ |
【全長】10~12.1cm | 【全長】15~17.5cm |
黃泥龜 Kinosternon flavescens | 西南黃泥龜 Kinosternon flavescens arizonense |
黃泥龜名字來源於牠背部、喉部以及頸部兩側所共有的黃色。背甲為橄欖色至深棕色,光滑無稜,通常較為扁平;盾片有黑色的鑲邊。腹甲黃色至棕色,沿接縫處為黑色,雙鉸鏈關節。顎部和眼部為白色或黃色,常常還長有斑點。後腿內側點綴著粗糙的鱗片。幼體背甲每一枚盾片的後緣都有一塊黑色的斑點 | 西南黃泥龜為黃泥龜的亞種,牠的喉盾比黃泥龜較長;而肋盾接縫線卻比較短;它的後鉸鏈蓋卻異常的狹小,有一對較長的甲橋。其背甲為橄欖色至深棕色,光滑無稜,通常較為扁平;盾片有黑色的鑲邊。由於牠最初被發現於亞利桑那州南部,所以亦稱為亞利桑那泥龜 |
【別名】黃澤泥龜、黃澤蛋龜、黃泥蛋龜 | 【別名】亞利桑那泥龜、亞利桑那蛋龜、西南黃蛋龜 |
【英名】Yellow Mud Turtle | 【英名】Arizona mud turtle |
【分佈】內布拉斯加州北部向南到德克薩斯州,新墨西哥亞洲的東部和南部,亞利桑那州的東南部,直到墨西哥 | 【分佈】亞利桑那州南部、索諾拉、墨西哥 |
【習性】雜食偏肉食性;會採食蠕蟲、節肢動物,以及蝸牛和蝌蚪 | 【習性】雜食偏肉食性;會採食蠕蟲、節肢動物,以及蝸牛和蝌蚪 |
【溫度】21~28℃ | 【溫度】21~28℃ |
【全長】12~16.2cm | 【全長】12~16.2cm |
杜州黃泥龜 Kinosternon flavescens durangoense | 伊利諾黃泥龜 Kinosternon flavescens spooneri |
杜州黃泥龜為黃泥龜的亞種,牠有著非常短的前鉸鏈蓋;喉盾相當長;一個較短的肋盾接縫線,比較狹窄的後鉸鏈蓋,雌性比雄性較長;還有較長的甲橋,其背甲為橄欖色至深棕色,光滑無稜,通常較為扁平;盾片有黑色的鑲邊 | 伊利諾黃泥龜為黃泥龜的亞種,其背甲為橄欖色至深棕色,光滑無稜,通常較為扁平,有著非常短的前鉸鏈蓋,喉盾相當長;盾片有黑色的鑲邊,只有下顎的前方和觸鬚呈黃色,頭部、頸部、四服顏色由黑色到灰色 |
【別名】杜州黃泥蛋龜 | 【別名】伊利諾黃泥蛋龜 |
【英名】Durango mud turtle | 【英名】Illinois mud turtle |
【分佈】墨西哥洲的奇哇哇、戈拉維拉、杜囊哥等地方 | 【分佈】伊利諾州的西北部以及鄰近的愛荷華州和密蘇里州 |
【習性】雜食偏肉食性;會採食蠕蟲、節肢動物,以及蝸牛和蝌蚪 | 【習性】雜食偏肉食性;會採食蠕蟲、節肢動物,以及蝸牛和蝌蚪 |
【溫度】21~28℃ | 【溫度】21~28℃ |
【全長】12~16.2cm | 【全長】9~16.2cm |
哈雷拉泥龜 Kinosternon herrerai | 墨西哥毛足泥龜 Kinosternon hirtipes |
哈雷拉泥龜背甲呈橢圓形,並帶有明顯的脊稜,幼體的背甲兩側還會各長有一條脊稜;頭大,吻突出,上顎的下勾明顯。背甲中央的後方是寬闊地帶,第一塊椎盾前後拉伸而且非常狹窄,因此沒有與第二塊緣盾接觸。成體的哈雷拉泥龜有唯一的一條脊椎龍骨,也許在幼體背甲兩側各有一條較為明顯、貫穿前後的側脊椎龍骨 | 墨西哥毛足泥龜背甲橢圓形,並帶有光滑表面,其背甲呈橄欖色至棕色,接縫處帶有黑色鑲邊;而最大特徵之處為背部中央具有明顯的稜突,幼龜時尤其明顯。第十緣盾明顯地高出於其他緣盾。腹甲茶色至棕色,接縫間鑲有黑色;並且有兩個發育良好的鉸鏈關節。在野外主要棲息在牧豆樹灌木林和草原中的池塘、湖泊、河流、以及沼澤 |
【別名】哈雷拉蛋龜 | 【別名】墨西哥毛足蛋龜 |
【英名】Herrara's mud turtle | 【英名】Mexican rough-footed mud turtle |
【分佈】分佈於墨西哥東部中心的塔毛利帕斯州、維拉克魯斯州、聖路易斯波托西州、伊達爾戈、普埃布拉 | 【分佈】德克薩斯州的大本德地區,以及往南的整個墨西哥平原 |
【習性】雜食性;會吃無花果、甲蟲、螞蟻及其他無脊椎動物 | 【習性】雜食性;會食小魚、蝦,昆蟲及其他水生動物 |
【溫度】24~32℃ | 【溫度】24~32℃ |
【全長】12~17.5cm | 【全長】15.7~18.2cm |
查帕拉湖泥龜 Kinosternon hirtipes chapalaense | 聖胡安尼克泥龜 Kinosternon hirtipes magdalense |
墨西哥毛足泥龜的亞種之一,在圓圓堅厚的背甲上呈橄欖色至棕色,腹甲茶色至棕色且大多不能閉合。其頭部、腋下四肢、尾巴皮膚周圍都有刺狀突起,外觀讓人想起了小鱷龜,另外嘴巴位置帶有輕微的淺色條紋及斑點 | 墨西哥毛足泥龜的亞種之一,這個個體特別色彩明亮漂亮,體色為淡灰色。而背甲顏色的配合也是明亮的黃褐色。頭部帶有細小的點狀芝麻花樣特別顯眼,鼻子長而尖銳,四肢為灰棕色,腹甲和甲橋為淡黃色 |
【別名】查帕拉湖蛋龜 | 【別名】聖胡安尼克蛋龜、安尼克泥龜 |
【英名】Lake chapala mud turtle | 【英名】San juanico mud turtle |
【分佈】墨西哥查帕拉湖 | 【分佈】墨西哥馬格達萊納河 |
【習性】雜食性;會食小魚、蝦,昆蟲及其他水生動物 | 【習性】雜食性;會食小魚、蝦,昆蟲及其他水生動物 |
【溫度】24~32℃ | 【溫度】24~32℃ |
【全長】16.7~18.2cm | 【全長】15.7~18.2cm |
墨西哥泥龜 Kinosternon integrum | 白唇泥龜 Kinosternon leucostomum |
墨西哥泥龜頭大而突出,下巴張有兩條短鬚;背甲中央呈黑色或褐色,背甲四周以及腹甲呈枯葉色;雙鉸鏈、腹甲大,能完全閉合。頸椎非常狹窄, 腹甲和甲橋是黃色,頭部大,有突出的嘴巴和鉤頜骨。頭部表面為深棕色,淺灰色或黃褐色腹側。有些暗黑色的斑點出現在頭部,部份個體帶有和黃色及黑色的條紋或散斑。頸部表面是啡黑至灰色 ,帶有粉黃色與黑色的散斑在下方,四肢是灰棕色與米色 | 白唇泥龜頭部大,有突出的嘴巴和一鉤上頜骨,上下顎呈白色或米黃色,猶如白唇,另外有黃色條紋從鼻的左右方延伸落後頸部下方;背甲呈橢圓形為深褐色,四肢為灰棕色,幼體的脊稜突出,隨年齡的增長會慢慢變低;第一塊椎盾的寬度和長度相差無幾,或者略微的超過長度,腹甲底部前後各有一塊鉸鏈蓋,而且都比較長比較寬,因此可以完全閉合。下巴前方有一對觸鬚,後方亦有對小觸鬚 |
【別名】墨西哥蛋龜 | 【別名】白吻泥龜、白唇蛋龜、白臉蛋龜、北部白唇泥龜 |
【英名】Mexican mud turtle | 【英名】White-lipped mud turtle |
【分佈】索諾拉、奇瓦瓦、瓦哈卡州、塔毛利帕斯 | 【分佈】韋拉克魯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 |
【習性】雜食性;會食小魚、蝦,昆蟲及其他水生動物 | 【習性】雜食性;以魚、蝦、麵包蟲、蚯蚓、豬肉、雞肝為食 |
【溫度】24~32℃ | 【溫度】24~32℃ |
【全長】17~20.2cm | 【全長】12~17.4cm |
南部白唇泥龜 Kinosternon leucostomun postinguiale | 瓦哈卡泥龜 Kinosternon oaxacae |
南部白唇泥龜有著一個相當平坦的背甲和狹窄的腹甲,喉盾比較短,腹股溝在甲橋上受到了明顯的阻礙並且從腋窩處分離開來。雄性腿上的聯結物發展的比較完整,眼窩後方的條紋通常很明顯。然而橋盾上下方的兩塊盾片是否相連就是鑑別南北種白唇泥龜比較有效的方法;如果是相連,則是北部白唇泥龜;如果不相連,則是南部白唇泥龜 | 瓦哈卡泥龜背甲顏色一般以褐色或黑色為主,也許存在著黑色的斑點或黑色的接縫線,盾甲有略微重疊的跡象;腹甲帶有兩個鉸鏈關節,都可活動,但緊閉時,後肢常露在外面 。腹甲和甲橋為棕黃色,接縫處帶有黑色鑲邊;腋窩和腹股溝與盾甲接合。頭部小且表面有暗黑色斑駁 ,吻部呈「V」。下巴上有多對觸鬚。四肢表面為褐色灰色 ,腹側為米黃龜,尾部是完全褐色或灰色 |
【別名】南部白臉蛋龜、南部白吻泥龜、南部白唇蛋龜 | 【別名】瓦哈卡蛋龜 |
【英名】Southern white-lipped mud turtle | 【英名】Oaxaca mud turtle |
【分佈】墨西哥、尼加拉瓜、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 | 【分佈】墨西哥瓦哈卡州 |
【習性】雜食性;以魚、蝦、麵包蟲、蚯蚓、豬肉、雞肝為食 | 【習性】雜食性;會食小魚、蝦,昆蟲及其他水生動物 |
【溫度】24~32℃ | 【溫度】24~32℃ |
【全長】10~12cm | 【全長】12~17.3cm |
亞馬遜泥龜 Kinosternon scorpioides | 恰帕斯泥龜 Kinosternon scorpioides abaxillare |
亞馬遜泥龜的背甲呈長橢圓形,帶有三條明顯的稜脊;腹甲底部前後各有一塊鉸鏈蓋,而且都比較長比較寬,因此可以完全閉合;吻突出,下巴帶有兩跟短鬚。頭部表面是暗灰棕色,有橫向與大小不規則的暗色斑點;頜骨上帶有一些黃色的暗汙淡條紋。頸部、四肢和尾巴是灰棕色。雄性腹甲略凹,尾巴是長而厚;而雌性腹甲則平坦及尾部短小 | 恰帕斯泥龜是亞馬遜泥龜的亞種,其腹甲底部呈黃色,並且前後各有一塊鉸鏈蓋,另外腹甲很明顯的分成三段,絞鏈發達,因此能完全閉合。腮部位置有縱紋、吻突出,下巴帶有兩跟短鬚,頸部、四肢和尾巴是褐色。背甲呈長橢圓形,帶有三條明顯的稜脊,其中中間一條較為平坦。雄性腹甲略凹,尾巴是長而厚;而雌性腹甲則平坦及尾部短小 |
【別名】蠍澤龜、黃頭蠍澤蛋龜 | 【別名】恰帕斯中部泥龜、恰帕斯蛋龜 |
【英名】Scorpion mud turtle | 【英名】Chiapas mud turtle |
【分佈】塔毛利帕斯、墨西哥、阿根廷、玻利維亞、秘魯 | 【分佈】墨西哥的恰帕斯州 |
【習性】雜食性,吃魚、蝸牛、兩棲類、昆蟲、藻類和植物 | 【習性】雜食性,吃魚、蝸牛、兩棲類、昆蟲、藻類和植物 |
【溫度】24~32℃ | 【溫度】24~32℃ |
【全長】12~17.5cm | 【全長】12~17.5cm |
白喉泥龜 Kinosternon scorpioides albogulare | 紅臉泥龜 Kinosternon scorpioides cruentatum |
白喉泥龜與紅臉泥龜的外貌十分相近,清楚留意其臉部紅色比較淡,臉側常形成淡淡的條紋,相比之下便不像紅臉泥龜那樣形成網格狀,重點是整個下巴與喉部位置都呈乳白色,亦因此特徵而得名。此品種有些個體頭頂會有一塊黑色斑,其背甲較高,稜脊發達,腹甲單一的黃色,四肢與頭頸上半部褐色,頭頸下半部至頸根黃白色,背甲第三第四椎盾處最高。同樣腹甲可以自由閉闔 | 紅臉泥龜是亞馬遜泥龜的亞種,後提升為獨立的一個種。此龜有一奇特的腹甲,可以自由閉闔,就像箱龜一樣。不過有趣的是箱龜只有腹甲前段可以閉闔,而紅臉蛋龜卻是前後都可以活動閉闔,所以腹甲很明顯的分成三段。背甲呈長橢圓形,帶有三條明顯的稜脊。皮膚上花紋在幼體時不會表現出來,一定要養到一定的時期才能發出顏色,最理想的還是花紋的特質是大而紅為上品 |
【別名】白喉蛋龜、白喉動胸龜 | 【別名】紅面蠍澤龜、紅頰泥龜、紅臉蛋龜、紅眼蛋龜、紅面動胸龜 |
【英名】White-throated mud turtle | 【英名】Red-checked mud turtle |
【分佈】洪都拉斯至巴拿馬 | 【分佈】加拿大與美國南方、墨西哥北部、中美洲 |
【習性】雜食性,吃魚、蝸牛、兩棲類、昆蟲、藻類和植物 | 【習性】雜食性,吃魚、蝸牛、兩棲類、昆蟲、藻類和植物 |
【溫度】24~32℃ | 【溫度】24~32℃ |
【全長】12~17.5cm | 【全長】12~17.5cm |
索諾拉泥龜 Kinosternon sonoriense | 密西西比泥龜 Kinosternon subrubrum hippocrepis |
索諾拉泥龜背甲呈淺棕色或褐色,頸喉部長有多根短鬚;腹甲底部大且前後各有一塊鉸鏈蓋,而且都比較長比較寬,因此可以完全閉合。其腹甲是棕黃色布朗,有斑駁,接縫處帶有黑色鑲邊;甲橋為棕龜。頭部是大,下巴上有三至四雙比較長的觸鬚 ,吻部側是不岔向後。灰色的斑駁會出現在頭部、頸部、四肢上的皮膚。頜骨是米黃色,有些個體會帶有黑色的斑點 | 密西西比泥龜詳細的特徵包括腹甲底部的前後兩塊可閉合的鉸鏈盾甲,頭部兩邊各有兩條明亮的條紋,從嘴部延伸到頸部,缺少脊椎骨的背甲通常是黃色或黑色且無花紋,腹甲為棕色或褐色,有些個別的卻有著黑色的圖案。下巴和喉部一般是棕色和淺灰色,代表性的花紋和斑點為棕色,尾巴和四肢則是淺灰色的,眼睛和虹膜是黑色和黃色,腳上有明顯的蹼 |
【別名】索諾拉蛋龜 | 【別名】密西西比頭盔泥龜、密西西比頭盔蛋龜 |
【英名】Sonoran mud turtle | 【英名】Mississippi mud turtle |
【分佈】科羅拉多州、亞利桑那州、墨西哥、奇瓦瓦 | 【分佈】密蘇里州的東南部至南部的海灣,西至德克薩斯中部,密西西比河下遊山谷流域北至肯塔基的西部,奧克拉瑪、阿拉巴馬 |
【習性】雜食性,吃藻類和較高的水生植物以及昆蟲、蝸牛、甲殼類動物、蠕蟲、魚和兩棲動物 | 【習性】雜食性,吃昆蟲、甲殼類、軟體動物、兩棲類、腐肉和水生植被 |
【溫度】24~32℃ | 【溫度】24~32℃ |
【全長】12~17.5cm | 【全長】7.6~12.1cm |
佛羅里達泥龜 Kinosternon subrubrum steindachneri | 頭盔泥龜 Kinosternon subrubrum subrubrum |
佛羅里達泥龜是頭盔泥龜中體型較大的一種,頭部比較簡單、樸素,偶爾有雜色的紋路。有著較短的尾巴和平滑的外殼,背甲無任何條紋,胸盾呈尖銳三角形,大約為45度左右,不同與麝香屬龜類。他的甲橋通常都比東方泥龜要小,形狀和大小接近於果核泥龜。腹甲底部前端的鉸鏈蓋的長度往往大於後面的。成熟後的雄性會巨頭化,而且變的非常凶暴,又給人以不同的感覺,是隨著成長不斷變化的有趣龜種,甲殼形狀會變成長方形是區分其他亞種的要點。在野外一般不離開生活的水域,除了雨季和產卵季節 | 頭盔泥龜之所以叫「頭盔」,是因為這種龜的頭部像單車運動員的頭盔相似。其背甲呈橢圓形,光滑且無脊稜,幼體時卻有三個縱向龍骨,隨著成長會漸漸消失,背甲兩側和尾側的弧度較大。另外幼體時腹甲和背甲的邊緣處都有明顯的紅色,這是整個頭盔泥龜共有的特徵,這種紅一般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退。頭部為中型,有一張略為突出的嘴巴和一鉤上頜骨。頭部通常是棕色及帶有一些黃色斑點;有兩條線紋於頭部和頸部側。頸部、四肢皮膚是棕色,腹甲為棕黃色。雄性有更長、更厚的尾巴,擁有和一對表面粗糙的大腿和小腿 |
【別名】佛羅里達頭盔泥龜、佛羅里達頭盔蛋龜 | 【別名】東方泥龜、普通泥龜、頭盔蛋龜、頭盔動胸龜 |
【英名】Florida mud turtle | 【英名】Common mud turtle |
【分佈】佛羅里達洲北部 | 【分佈】康涅狄格州、墨西哥灣、德克薩斯州、密蘇里州、伊利諾斯州、印第安納州 |
【習性】雜食性,吃昆蟲、甲殼類、軟體動物、兩棲類、腐肉和水生植被 | 【習性】雜食性,吃昆蟲、甲殼類、軟體動物、兩棲類、腐肉和水生植被 |
【溫度】24~32℃ | 【溫度】24~32℃ |
【全長】8~13cm | 【全長】8~12.5cm |
動胸龜科 - 大麝香龜屬(Staurotypus) |
巨型麝香龜 Staurotypus salvinii | 墨西哥巨型麝香龜 Staurotypus triporcatus |
巨型麝香龜體呈橢圓形,背甲上有三條縱向的脊椎骨,成體後往往會減弱或消退。中間的脊椎骨從第一塊椎盾的後部延伸,在11對邊緣盾甲的中間。背甲兩側的脊椎骨則沿著兩邊的肋盾延伸。第一塊到第四塊的脊椎盾往往是長度大於寬度,而第五塊卻是相反的。後半部的邊緣盾甲稍微的向外展開,第十、第十一塊略高於其他的九塊,第十一塊是所有邊緣盾甲最高的。通常為咖啡色或淺灰色,更多的特徵在它的腹甲,呈十字形交叉,包含了前端的一塊鉸鏈蓋,並且可以小範圍的閉合。前半部的鉸鏈蓋比後面要來得長,後面的比較尖銳且沒有凹槽,腹甲缺少喉盾和肋盾 | 墨西哥巨型麝香龜是麝香龜中最大的一種。幼龜背甲有花班,腹甲上半較短。成體頭部有不規則的斑點狀花紋,鼻頭前端略紅上面成白色。吻部堅硬鋒利,有強而有力的上下顎,需要特別提防咬傷。頸部粗,兩側均長有神經敏感凸起物。下巴底長有一對觸鬚。背甲成橢圓形,上面有三條龍骨凸起,背甲花斑獨特類似於中國的水墨畫,亞成體或成體背甲花斑成放射狀。腹甲比背甲細窄,也有花斑。四肢粗大,均有黑色狀花斑。溫度適宜令體色也會好看,溫度低於正常生理需要溫度時體色發黑、行動緩慢、也會少量進食,溫度變化直接影響墨蛋體色變化 |
【別名】撒耳聞、太平洋巨型麝香龜、沙氏麝香龜、中美洲巨蛋龜 | 【別名】大麝香龜、三弦巨型鷹嘴泥龜、墨西哥巨蛋龜 |
【英名】Chiapas giant musk turtle | 【英名】Mexican Giant Musk Turtle |
【分佈】中美洲、墨西哥南部的恰帕斯、向南到危地馬拉、薩爾瓦多和伯裡茲城 | 【分佈】北美洲的墨西哥、伯利茲、危地馬拉、洪都拉斯、貝里斯 |
【習性】屬於肉食者,會吃昆蟲和其它無脊椎動物、軟體動物和小魚 | 【習性】肉食性;魚類,水棲性 無脊椎動物等 |
【溫度】25~30℃ | 【溫度】25~30℃ |
【全長】25~31cm | 【全長】35~38cm |
動胸龜科 - 麝香龜屬(Sternotherus) |
刀背麝香龜 Sternotherus carinatus | 平背麝香龜 Sternotherus depressus |
刀背麝香龜背甲具有明顯的脊稜,形成陡峭的斜坡。背甲的顏色一般是淺棕色和橙色,有明顯的黑色斑點或放射狀條紋,以及深暗色的邊沿。這些圖案在老年龜身上可能會褪去。腹甲黃色,喉盾缺如,所以只有十枚盾片,有別於泥龜和其他麝香龜。在胸盾和腹盾具有單個略具形態的鉸鏈關節,鼻部略呈管狀伸出,嘴部上方的喙盾成叉形,下巴處有一對觸鬚,皮膚通常是淺灰色或棕色及粉紅色並分佈著黑色的斑點。與其它麝香龜不同,本種十分害羞,它們極少咬人,或釋放異臭,並時常曬背。所謂麝香,其實是為了保護自己而放出的一種異臭震懾敵人 | 平背麝香龜背甲極為扁平且非常的平坦,頭和頸部稍帶綠色,並覆蓋著深色的網狀圖案,僅在頸部長有觸鬚。背甲前端兩側的緣盾略微呈鋸齒狀,每塊脊椎盾甲都與後方盾甲前端交迭。第一塊脊椎盾甲比較的長,從不於第二塊緣盾相接觸,另外4塊脊椎盾甲的寬度大於其自身的長度,第五塊則向後方擴展。背甲的顏色為黃褐色和咖啡色,伴有黑色或咖啡色的斑點與條紋。盾甲間有明顯的黑色交界線,腹甲為粉色和黃褐色,有唯一的一塊喉盾。頸部有縱向的斑紋圖案,條紋比較窄,不如虎紋麝香那麼明顯。下顎有一對觸鬚,四肢有腳蹼,雄性尾巴粗而長,顏色一般為褐色 |
【別名】稜背泥龜、屋頂龜、剃刀龜、刀背蛋龜 | 【別名】平背蛋龜 |
【英名】Razorback Musk Turtle | 【英名】Flattened Musk Turtle |
【分佈】密西西比州南部至德克薩斯州 | 【分佈】阿拉巴馬州的黑沃裡爾河 |
【習性】雜食性;會食魚、蝦、昆蟲、蠕蟲、軟體動物,細絲狀藻類和水生植物為食 | 【習性】雜食性;會食魚、蝦、昆蟲、蠕蟲、軟體動物,細絲狀藻類和水生植物為食 |
【溫度】15~28℃ | 【溫度】15~28℃ |
【全長】10~14.9cm | 【全長】7.6~11.4cm |
巨頭麝香龜 Sternotherus minor minor | 虎紋麝香龜 Sternotherus minor peltifer |
巨頭麝香龜背甲上具有稜突,在幼體階段尤為明顯。表面比較平坦,有一條中央脊椎和兩條側脊椎,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變得模糊或消退。椎盾呈覆瓦狀;棕色或橙色,接縫處有深色的鑲邊;可能有深色的點狀或輻射條紋狀的圖案。腹甲小,粉紅色或黃色,有一個不甚明顯的鉸鏈關節,和單枚的喉盾。僅在下巴上長有觸鬚。頭部有深色的斑點或條紋。雄性具有末端呈刺狀的大尾巴;而雌性尾巴的末端,僅只剛剛能夠到背甲的邊緣。巨頭麝香屬於高度水棲,可以看到它們沿著水底,徜徉在岩石、沉木和植物之間 | 虎紋麝香龜背甲呈明顯的拱形,顏色多半是褐色或黃褐色並且有著較為模糊的黑色斑點或條紋。皮膚通常是棕色或淺褐色,四肢有灰色和黃色的色斑。巨大頭部的頂端有黑色斑紋,下巴長有一對觸鬚。頭的兩側及咽喉處有微黃色、黑色以及咖啡色且相互交錯的條紋。幼體與成體的花紋圖案極為相似,不同的是,幼體背甲中間有一條明顯的脊椎骨。虎紋麝香是一種喜好與行走在河床底部的龜類,很少曬太陽,可以長時間的呆在水下,因為牠有在水中換氣呼吸的能力,而這一切通過它口鼻中的小器官和咽喉來實現 |
【別名】巨頭蛋龜 | 【別名】條頸麝香龜、虎紋頸蛋龜、虎紋蛋龜 |
【英名】Loggerhead Musk Turtle | 【英名】Stripped-necked Musk Turtle |
【分佈】美國東南部、維吉尼亞洲的西南端和田納西州東部、喬治亞洲中部南至佛羅里達中部、西至密西西比中南部的珀爾湖流域 | 【分佈】維吉尼亞的西南部到田納西州東部,南至密西西比的東南部 |
【習性】雜食性;會食魚、蝦、昆蟲、蠕蟲、軟體動物,細絲狀藻類和水生植物為食 | 【習性】雜食性;會食魚、蝦、昆蟲、蠕蟲、軟體動物,細絲狀藻類和水生植物為食 |
【溫度】15~28℃ | 【溫度】15~28℃ |
【全長】8~13.5cm | 【全長】7~12cm |
密西西比麝香龜 Sternotherus odoratus | 偽虎紋麝香龜 Sternotherus sp. |
密西西比麝香龜頭部有兩條淺色的條紋,下顎和喉部長有觸鬚。背甲光滑,或者有三條稜突,高隆而修長,沒有鋸齒;顏色棕橄欖色至深灰色,常常因披覆著一層藻類而顯得模糊不清。幼體的背甲上長有稜突和圖案,這些圖案為不規則的條紋或斑點,顏色深暗。腹甲較小,有十一枚盾片和一個不怎麼明顯的鉸鏈關節。雄性尾部的末端,有一個角狀的硬質釘突;而後肢的內側則綴有二小枚翹起的鱗片。雌性的尾部很短,末端形成一個銳利的尖角。牠們喜歡在淺水裡,或是漂浮著的植物中,將背甲的中央部分暴露在陽光中曬背。而且屬於高度水棲,極少離開水,但偶爾會爬到樹上去曬背 | 偽虎紋麝香龜為密西西比麝香龜雄性與刀背麝香龜雌性的雜交品種,其背甲具有明顯的脊稜,形成陡峭的斜坡。而背甲的顏色主要為深淺棕色,帶有黑色斑點或放射狀條紋,以及深暗色的邊沿,腹甲呈黃色,有單枚的喉盾。皮膚顏色以黑色為主,頭部、四肢有黃色的斑紋相互交錯,斑紋多少會為個體而已,下巴長有一對觸鬚。部份個體頭部前端會有像密西西比麝香龜的V型斑紋,有些個體側不明顯。另外其頸部位置條紋看起來跟虎紋麝香龜很像,而且非常清晰。同樣不太喜歡上水面,比較喜歡淺水以及喜歡抓著漂浮著的植物,在陸地上較少活動,在水中則非常活躍 |
【別名】白眉龜、黑蛋龜、豹紋蛋龜 | 【別名】偽虎紋蛋龜 |
【英名】Common Musk Turtle | 【英名】 N/A |
【分佈】加拿大南部、美國東北部至東南部 | 【分佈】雜交品種 |
【習性】雜食性;會食魚、蝦、昆蟲、蠕蟲、軟體動物,細絲狀藻類和水生植物為食 | 【習性】雜食性;會食魚、蝦、昆蟲、蠕蟲、軟體動物,細絲狀藻類和水生植物為食 |
【溫度】15~29℃ | 【溫度】15~29℃ |
【全長】7.6~13.7cm | 【全長】7.6~13.7cm |
陸龜科 - 角龜屬(Chersina) | 陸龜科 - 象龜屬(Geochelone) |
挺胸龜 Chersina angulata | 紅腿象龜 Geochelone carbonaria |
挺胸龜在陸龜中是屬於中小體型的龜種,由於雄龜胸甲特別的突出而得名。這種胸甲是專門用來在繁殖期與其它雄龜爭奪雌龜的武器。可以用來將對手掀翻。雄龜有很強的領域性,而且一般都比雌龜大,所以最好不要將兩隻以上的雄龜養在一起。被掀翻的雄龜很難再翻身,時間過長會造成脫水及呼吸困難而死。同時這種龜也很膽怯,比較容易受驚,在飼養時要盡量避免無謂的抓取 | 紅腿陸龜頭部與四肢有明顯的紅色鱗片,因而得此名。其背甲黑褐色,各盾片中央為黃色,前後緣不具鋸齒;腹甲呈淡黃,中央有小塊黑斑;四肢褐色,鱗片為鮮紅色,前肢五爪,後肢四爪,尾短,淡黃色。雄龜特徵也與其他陸龜差異性不大,尾部粗長腹甲凹陷,紅腿陸龜特殊之處在於成熟的紅腿陸龜雄龜,甲殼兩側會有凹陷,所以又被稱為窄腰陸龜,不過少數雌龜也會有此現象 |
【別名】挺胸陸龜 | 【別名】櫻桃紅腿、窄腰陸龜 |
【英名】Bowsprit tortoise | 【英名】Red-footed tortoise |
【分佈】南非、那米比亞南部、部分隔絕在博茨瓦納 | 【分佈】巴那馬、哥倫比亞、巴拉圭、巴西、阿根廷 |
【習性】草食性;對蔬果的接受度頗高 | 【習性】陸棲,草食性;喜食蔬果或多肉型植物 |
【溫度】25~30℃ | 【溫度】20~29℃ |
【全長】25~30cm | 【全長】28~36cm |
【濕度】55~60% | 【濕度】60~80%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CITES-II |
阿根廷象龜 Geochelone chilensis | 黃腿象龜 Geochelone denticulata | |
阿根廷象龜也叫洽克陸龜,名子源自於棲息地區來命名,阿根廷象龜與紅、黃腿象龜有親戚關係。但最近耶魯大學的研究顯示,它們很可能是加拉巴哥象龜最近的血源親戚。幼龜極為類似蘇卡達,只是背甲較寬,邊緣較為上翹。隨著成長,體色會趨於黝黑。基於分佈地區的不同,阿根廷象龜在體型和體色上還是有所差異的。雄龜腹部有明顯的凹陷,典型的雄龜體型小於雌龜 | 黃腿陸龜為大陸型第三大陸龜,前肢前端大塊到黃色鱗片,長形到背甲呈黑褐色。基本上黃腿象龜與紅腿象龜的分佈,習性,飲食與繁殖等都完全相同。雙方的差異僅僅在於體型與體色上。體型上黃腿大得多,但體色則是紅腿較鮮艷。由於棲息區域與紅腿互相重疊,所以市場上只見紅腿少見黃腿。黃腿象龜所需的濕度比紅腿更高,更不喜歡日曬。尤其在幼龜期濕度的控制十分重要 | |
【別名】恰克陸龜、玻利維亞陸龜、巴塔哥尼亞陸龜 | 【別名】黃腿陸龜、南美陸龜 | |
【英名】Argentine tortoise | 【英名】Yellow-footed tortoise | |
【分佈】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維亞 | 【分佈】巴西、千里達、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厄瓜多爾 | |
【習性】草食性;以野草和葉菜類為主食,水果也可少量餵食 | 【習性】草食性;以青草、多肉植物果實及動物死屍為食 | |
【溫度】23~32℃ | 【溫度】18~35℃ | |
【全長】25~35cm | 【全長】40~50cm | |
【濕度】65~70% | 【濕度】75~80% | |
【保育
| 【保育等級】CITES-II |
|
印度星龜 Geochelone elegans | 亞達伯拉象龜 Geochelone gigantea |
印度星龜就是由它背甲上每一個鱗甲都有一個星星圖案而得名,牠也是象龜屬中最小的種類之一個,不過牠們與豹龜竟然是近親。有著黃色不規則黑斑點,嘴上緣略帶勾並呈鋸齒狀。背甲高隆,腹甲平坦,背腹甲均覆有黑黃相間的放射狀花紋,無頸盾,喉盾兩枚。四肢柱狀,呈黃色並有黑色斑紋,前肢五指,後肢四趾,無蹼。尾較短,尾尖無角質鱗,尾兩側有大角質鱗。 雄龜尾粗且長,腹甲凹陷;雌龜則相反 | 亞達伯拉象龜的體型是世界上唯一可以與加拉巴哥象龜相抗衡的大型象龜,曾經是為數眾多的巨大型陸龜,亦是在印度洋海島上演進過程中還存留在這世上的少數品種。有著相當低、寬,而且帶有黑色的背甲,背甲上通常有著明顯的頸甲。由於餵食不當的食物,人工飼育的個體通常有著相當畸形的鱗甲。鼻孔呈縱向細長狀,因而能與其它像龜區別開來,另外頸部上方有一頸盾,但不是每隻個體一定都均有頸盾 |
【別名】斯里蘭卡星龜 | 【別名】塞舌耳巨龜、阿爾達布拉龜 |
【英名】Star tortoise | 【英名】Aldabran giant tortoise |
【分佈】斯里蘭卡、印度、巴基斯坦 | 【分佈】西印度洋亞達伯拉島 |
【習性】草食性;需要粗質的高纖維食物,避免肉類及蛋白過高的蔬菜 | 【習性】草食性;以植物及果實為主要食來源,偶爾補充動物性蛋白質 |
【溫度】25~32℃ | 【溫度】18~32℃ |
【全長】28~38cm | 【全長】90~122cm |
【濕度】60~75% | 【濕度】60~85%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CITES-II |
加拉巴哥象龜 Geochelone nigra | 豹紋陸龜 Geochelone pardalis |
加拉巴哥象龜為體型最大的陸生龜類,與亞達伯拉象龜齊名世上最大的陸龜。其背上長有鞍形的巨大龜殼,在遇到敵害時便會把頭和四肢縮入殼內,而且腳非常強壯,形狀很像象的腳,因為棲息在陸地上,所以沒有蹼,但趾爪堅固。牠們的背甲特別的高,而且體內可以貯存大量脂肪,不但可在食物缺乏時期能夠提供熱能,更可以阻隔龜殼曝曬後所產生的高溫,避免身體的器官受到傷害 | 豹紋陸龜是一種具明顯斑紋的大型龜類,在幼小時就非常兇猛,背甲主黃色呈橢圓形,每個鱗甲皆有一黑色邊。背部十三個大鱗甲都有一個黑色中心點,而且每塊都具乳白色或黑色斑紋似豹紋,並無頸盾。腹甲及四肢呈淡黃色,前肢前緣有大塊鱗片及後緣缺刻;頭部較小、尾短呈黃色。隨著背甲的生長,深色的中心點會被破壞並向上突起。雄性有著比雌性較長的尾巴,部份雄性身體也較長及腹甲凹陷 |
【別名】加拉帕戈象龜、黑陸龜 | 【別名】豹紋象龜、豹紋龜、豹龜 |
【英名】Galapagos tortoise | 【英名】Leopard tortoise |
【分佈】厄瓜多爾加拉巴哥群島 | 【分佈】非洲大陸的蘇丹、埃塞俄比亞、南非等地 |
【習性】草食性;以仙人掌葉或果實等植物為主食,偶爾補充動物性蛋白質 | 【習性】完全草食性;但需定期補充鈣粉及綜合維生素 |
【溫度】20~30℃ | 【溫度】15~32℃ |
【全長】100~125cm | 【全長】40~60cm |
【濕度】60~80% | 【濕度】40~70% |
【保育等級】CITES-I | 【保育等級】CITES-II |
緬甸星龜 Geochelone platynota | 輻射陸龜 Geochelone radiata |
和印度星龜外形十分相近,最大的不同在於龜殼輻射的紋路,印度星龜每個背甲的輻射紋路在八條或以上,而且腹甲亦有相同的輻射紋,但緬甸星龜背甲的輻射紋只有六條或以下,呈現十分對稱的放射排列,不似印度星龜較為混亂的分佈,而其腹甲則無輻射條紋,僅留下數個對稱的塊狀黑片。其背甲扁平不隆起,頭及四肢呈現黃棕色,前腳布有粗大隆起的鱗片,腹甲是黃色的,而且有著大塊的三角形黑色斑點,而不像印度星龜的放射狀黃線 | 輻射陸龜具有典型的陸龜體態:一個高高隆起的背甲,粗鈍的頭部和粗大的四肢。除了背甲鮮艷的顏色變化之外,它的腿和腳都是黃色的,和頭部的顏色一樣。輻射陸龜每片背甲的中央並不隆起,所以輻射陸龜的背甲十分平滑,而不是隆包不平的。牠們的星狀花紋看起來也比其他種類的龜更為清晰。輻射陸龜雄性與雌性之間也有著一些不同,不過這些差異是很小的。一般來說,雄性的尾巴較長,雄性腹甲的凹陷也比雌性要明顯得多 |
【別名】粗紋星龜、六紋星龜 | 【別名】放射陸龜、輻紋陸龜、輻射龜 |
【英名】Burmese star tortoise | 【英名】Radiated tortoise |
【分佈】緬甸南部 | 【分佈】非洲馬達加斯加海島的南部 |
【習性】陸棲,草食性;屬於純植物食性動物 | 【習性】草食性;以牧草與多汁植物為食 |
【溫度】23~32℃ | 【溫度】18~30℃ |
【全長】18~30cm | 【全長】30~40cm |
【濕度】60~80% | 【濕度】60~85%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CITES-I |
蘇卡達陸龜 Geochelone sulcata | 安哥洛卡象龜 Geochelone yniphora |
其外觀與豹紋陸龜相似,但甲殼上並沒有花俏的紋飾,幾乎是接近單純的亮棕色,包括整個頭部四肢及腹甲。盾板邊緣為深褐色,腹甲為黃色或乳黃色。 背甲寬廣而高,前、後緣為鋸齒狀,前肢鱗片大而重疊,後腿有明顯的二或三個刺狀突起。喉甲突出,某些雄性成體在前面及後面的緣盾會明顯捲曲,大腿後側有數枚圓錐形的粒狀鱗片。牠們可是在世界中第三的最大龜 | 背甲由裡向外顏色依次變深,呈高圓拱型,從甲片中間的淺棕色逐漸過渡到甲片外緣變為黑色,背甲上有非常淺的放射條紋。在腹甲咽喉部有單一的喉盾,似鳥喙狀從咽喉處沿頸部彎曲深出。在肋盾處有淺棕色與棕色交替的楔形圖案。雄龜較雌龜要大。因為交配需要,所以在雄龜的胸甲後部有明顯的凹陷,雄性的背甲後緣顏色也明顯較雌龜艷麗,而且有較雌龜擴大的上腹甲 |
【別名】非洲盾臂陸龜 | 【別名】馬達加斯加角龜、犁頭龜 |
【英名】African spurred tortoise | 【英名】Angonoka tortoise |
【分佈】由塞內加爾到埃塞俄比亞、蘇丹、尼日爾、馬裡 | 【分佈】非洲馬達加斯加海島西北部 |
【習性】陸棲,草食性;喜食蔬果,多肉型植物 | 【習性】草食性;在早晨和黃昏各喂一次 |
【溫度】23~30℃ | 【溫度】20~30℃ |
【全長】45~83cm | 【全長】45~48cm |
【濕度】50~70% | 【濕度】60~75%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CITES-I |
陸龜科 - 哥法象龜屬(Gopherus) |
沙漠地鼠陸龜 Gopherus agassizii | 德州地鼠陸龜 Gopherus berlandieri |
沙漠地鼠陸龜背甲圓隆,後腿短而粗壯,前肢密被鱗甲,形態扁平,便於挖掘,所有的腳趾間都沒有蹼。背甲橢圓形,棕色,類似角質,盾片中央略略泛黃。甲橋發育良好,腋盾單枚。腹甲微黃,沿著盾片的邊緣呈棕色;成體的喉盾遠遠超出背甲。頭小,前部圓,呈茶色,略微泛紅,虹膜黃綠色。前腳和後腳的大小大致相同。雄性的腹甲內凹。沙漠地鼠陸龜會在同一個地區挖掘12個以上不同深度的洞穴,來滿足不同季節需求。還有一點特殊之處,所有的沙漠陸龜牠們膀胱蓄水能力可說是陸龜之最,可度過長達一年的旱季 | 德州地鼠陸龜是四種地鼠陸龜中體型最小的一種,通常棲息在遍佈仙人掌及耐旱植物的沙漠地區。牠們也是地鼠陸龜中比較不傾向挖掘洞穴的一種.不是利用其他動物的洞穴就是直接棲身在樹叢下的淺坑,牠們與其他地鼠陸龜一樣,非常契合棲地特有的環境和食物,所以要養殖野生個體是比較困難的。地鼠陸龜是非常長壽的爬蟲類,牠們生命週期至少超過60年,在人為環境下也有存活超過一世紀的紀錄,雌龜要達成熟階段通常需要10~15年的時間,而且體型大於雄龜,而雄龜要到達成熟階段性別才會趨於明顯,通常胸甲較突出,而腹甲很明顯的凹陷 |
【別名】沙漠陸龜、沙漠地鼠龜 | 【別名】德州地鼠龜 |
【英名】Californian desert tortoise | 【英名】Texas gopher tortoise |
【分佈】美國西南部,墨西哥西北部 | 【分佈】德州南部及墨西哥的戈拉維拉、里昂、塔茂利帕斯三大洲 |
【習性】以青草,花及仙人掌為食 | 【習性】草食性;以花葉及果實為食 |
【溫度】25~30℃ | 【溫度】25~32℃ |
【全長】23~38cm | 【全長】16~22cm |
【濕度】50~80% | 【濕度】60~75%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CITES-II |
墨西哥地鼠陸龜 Gopherus flavomarginatus | 佛州地鼠陸龜 Gopherus polyphemus |
墨西哥地鼠陸龜早期遭到人類大量獵捕而導致幾乎滅絕。其背甲呈淺黃綠色至棕色,頂部平坦,後方較為寬敞,近末端略呈鋸齒狀且色淺。背甲中央盾板及側盾板的環輪中央各有一深色斑點,外緣盾板上亦各具一深色斑點。具頸盾板,尾盾板不分裂。腹甲呈黃色,每一鱗甲帶有一黑點。與其他北美地鼠陸龜一樣,都會利用洞穴躲藏,不過有一點或許很少人知道,所有地鼠陸龜所躲藏的洞穴,百分之80%以上都是雄龜所挖的,事實上雌龜大多都是享受者 | 佛州地鼠陸龜是美國分佈最廣也是最普遍的地鼠陸龜,本地一般稱做哥法陸龜。佛州地鼠陸龜幼龜時期體色近似蘇卡達,但長成後體色趨於黯淡並不出色。背甲顏色呈現黑褐色或黑灰色,其腹甲前端突出超過背甲並且為單一黃色,而雄性腹甲會微凹,雄龜大於雌龜,一般要十五年到二十年才能成年。佛州地鼠陸龜對於濕度非常敏感,人工飼養極容易感染上部呼吸道疾病,這種疾病對於地鼠陸龜是高度感染的疾病,影響範圍包括整個族群,在人工環境飼養下也是最大死因之一 |
【別名】墨西哥哥法象龜、墨西哥地鼠龜 | 【別名】哥法地鼠龜、佛州地鼠龜 |
【英名】Bolsen Tortoise | 【英名】Florida gopher tortoise |
【分佈】墨西哥奇瓦瓦沙漠 | 【分佈】美國南部路易斯安那至東部南卡羅來納至南部佛羅里達州 |
【習性】草食性;以青草及果實為食 | 【習性】草食性;以花葉及果實為食 |
【溫度】25~30℃ | 【溫度】15~30℃ |
【全長】30~50cm | 【全長】25~36.5cm |
【濕度】50~70% | 【濕度】 60~80% |
【保育等級】CITES-I | 【保育等級】CITES-I |
陸龜科 - 海角陸龜屬(Homopus) |
鸚嘴海角陸龜 Homopus areolatus | 伯格海角陸龜 Homopus bergeri |
鸚嘴龜是所有陸龜當中體型最小的一種,甚至比餅乾龜還要小上一號。不過習性卻與餅乾龜十分類似,它們平常都在多岩石的區域活動,只要受到驚嚇就立刻躲入岩石縫中,或是岩石底下。最主要活躍於溫暖的早晨,牠們會聚集在陽光底下取暖,當早晨加溫之後,鸚嘴陸龜會變的活躍,積極的探索整個區域以及進食。在進食完畢之後下午陽光慢慢變的炎熱,鸚嘴陸龜會慢慢的安靜下來,牠們不會挖掘躲藏也不會撤退歸巢,牠們寧可庇護在矮小灌木之下 | 伯格海角陸龜背甲呈深棕色或紅棕色,年老個體稍顯綠色,形狀扁平,尾緣光滑。人工飼養之下很少有成功養殖伯格海角陸龜的例子,從納米比亞當地為伯格海角陸龜原棲地,所以他們採用一整年的自然戶外飼養環境,環境中利用岩石及木塊作為裝飾,當然這些岩石及木塊也提供作為伯格海角陸龜重要的僻護所,所以它們必須承受極端的季節變化及降雨和降雪,另外在冬季乾燥期間也會裝設灑水系統 |
【別名】鷹嘴陸龜、鉤嘴海角陸龜 | 【別名】納瑪海角陸龜、伯格鸚嘴龜 |
【英名】Parrot-beak cape tortoise | 【英名】Berger's cape tortoise |
【分佈】南非開普海角省南部 | 【分佈】納米比亞及南非沿西海岸 |
【習性】食物種類基本上以深綠色植物為基礎,包括草食類、菊科、桑科、車前草 | 【習性】食物種類基本上以深綠色植物為基礎,包括草食類、菊科、桑科、車前草 |
【溫度】20~30℃ | 【溫度】20~30℃ |
【全長】8~12cm | 【全長】8~10cm |
【濕度】80~90% | 【濕度】80~90%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CITES-II |
包蘭格海角陸龜 Homopus boulengeri | 卡魯海角陸龜 Homopus femoralis |
包蘭格海角陸龜棲息環境被局限於岩石地區,棲地環境相似於斑點海角陸龜、伯格海角陸龜及部分的卡魯海角陸龜。包蘭格陸龜生態資料較為人所不熟知,不過牠們應該活躍於夏季期間。腹甲呈黃色、棕褐色或橄欖色,四肢和尾巴是黃色至淺綠色,雄性有著較長和粗的尾巴 | 卡魯海角陸龜是海角陸龜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喜愛棲息於山區,牠們棲息在南非最冷的禾草南非草原地區冬季降雪是肯定的,它們冬天並不會挖掘洞穴,而是躲藏在石板或者植被之下完全的暴露在冷空氣之中。腹甲呈黃色至橄欖色,其四肢和尾巴是暗黃色與暗粉橙色 |
【別名】大鸚嘴龜 | 【別名】卡魯鸚嘴龜 |
【英名】Boulenger's cape tortoise | 【英名】Karroo cape tortoise |
【分佈】納米比亞及南非沿西海岸 | 【分佈】南非南部的卡魯自然保護區 |
【習性】食物種類基本上以深綠色植物為基礎,包括草食類、菊科、桑科、車前草 | 【習性】食物種類基本上以深綠色植物為基礎,包括草食類、菊科、桑科、車前草 |
【溫度】20~30℃ | 【溫度】20~30℃ |
【全長】8~11cm | 【全長】12~16.8cm |
【濕度】80~90% | 【濕度】80~90%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CITES-II |
陸龜科 - 緬甸陸龜屬(Indotestudo) |
斑點海角陸龜 Homopus signatus | 緬甸陸龜 Indotestudo elongata |
斑點海角陸龜堪稱全球最小的陸龜種類;其背甲帶有黑色斑點。在野外典型的行為多半時間都隱藏於遮蔽物之下,大多數最主要的活躍季節為春季,一般秋季或者早春牠們通常會利用早晨溫暖的陽光來進行消化食物,而冬夏兩季都是處於休眠狀態牠們幾乎完全的不活動。建議要成功的飼養牠們必須在環境中盡量仿造野外狀態才有成功的可能,野生的納瑪瓜地斑點陸龜通常在初春時才會發生頻繁的交配行為 | 緬甸陸龜的背甲較寬,成體體色跟西裡貝斯陸龜很相似,幼體背黃褐色,頭頂有對稱的大鱗片,背腹甲淡黃色或灰白色,略帶淺綠色,每一盾片的中間均有不規則的黑色斑塊,同心紋明顯,頭部淺綠黃色,四肢粗壯,圓柱形,有爪無蹼,適於陸地行走。雄龜的性別辨認方式則是尾部較粗長,腹甲明顯凹陷,雌龜則相反。習性偏向箱龜類,主要棲息並不喜歡太過明亮的環境,所以環境中設置遮蔽是有必要的 |
【別名】斑點鸚嘴龜、南非侏儒陸龜 | 【別名】黃頭陸龜、黃頭象龜、細長陸龜 |
【英名】Speckled cape tortoise | 【英名】Elongated tortoise |
【分佈】南非的開普海角省西部沿岸 | 【分佈】印度東北部至中國廣西、緬甸、寮國至馬來西亞 |
【習性】食物種類基本上以深綠色植物為基礎,包括草食類、菊科、桑科、車前草 | 【習性】主食植物性的餌料,以植物的莖、葉、果實等為食 |
【溫度】20~30℃ | 【溫度】20~35℃ |
【全長】7.5~10cm | 【全長】25~35cm |
【濕度】80~90% | 【濕度】65~80%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CITES-II |
印度陸龜 Indotestudo forstenii | 特拉凡柯陸龜 Indotestudo travancorica |
印度陸龜背甲呈黃色,中央隆起,有少量黑色斑點;腹甲淡黃,前緣較厚,頭頸黃色,頂部有鱗片,上頜鋸齒狀,無頸盾;四肢具鱗片,指趾間無蹼,尾黃而短。這種龜是黃頭陸龜的同屬龜種,所以有些個體很相似,只能由緬甸陸龜有頸盾而印度陸龜沒有來區分。彼此習性相同,都喜歡高溫多濕的環境,西裡貝斯尤其喜歡浸泡在水中。對曬太陽來說倒是比較沒興趣 | 特拉凡柯陸龜被密集的發現在喀拉拉邦的泰裡索地區及喀拉拉邦首府特拉凡柯地區,所以又以地區命名為特拉凡柯陸龜。特拉凡柯陸龜與印度陸龜最主要的辨別方可以由頸盾去區分,基本上印度陸龜並沒有頸盾,而特拉凡柯陸龜則有頸盾,其餘辨別方式就必須參考陸龜型態測量學紀錄,才能得知兩者之間的外觀差異,原則上特拉凡柯陸龜與印度陸龜外觀相差不大 |
【別名】蘇拉維西陸龜、蘇拉威西陸龜、西裡貝斯陸龜 | 【別名】無 |
【英名】Celebes tortoise | 【英名】Tranvancore tortoise |
【分佈】分佈於印度西部、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和哈馬赫拉島 | 【分佈】印度西部至西南部沿岸山脈、卡納塔克及喀拉拉 |
【習性】雜食性;喜植物性食物 | 【習性】雜食性;以粗纖維的青草為主食,,在配合少量的水果類植物 |
【溫度】20~28℃ | 【溫度】27~33℃ |
【全長】15~18cm | 【全長】20~25cm |
【濕度】70~80% | 【濕度】60~70%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CITES-II |
陸龜科 - 折背龜屬(Kinixys) |
鍾紋折背陸龜 Kinixys belliana | 鋸齒摺背陸龜 Kinixys erosa |
鍾紋折背陸龜的背甲後半部有典型折背龜的關節可以折合,牠也是折背龜中分佈最廣數量也最大的一種,算是折背龜屬的代表龜種。前腳通常有五趾,有些亞種只有四趾,背甲甲盾為深色邊框,有黃棕色斑紋。雌雄性的區別一樣是以尾巴為主,雄性尾巴粗大,雌性短小,雄性的腹甲有凹陷。鍾紋陸龜雄性的領域性比較強,所以最好只養一隻雄龜,否則在繁殖期會出現比較激烈的對撞衝突 | 齒折背陸龜是所有折背陸龜中體型最大的種類,其背甲底色為褐色,整個背甲分佈少許黃色斑紋,甲殼外型方面,修長的外型而比較平坦的背甲。而性別特徵與其他陸龜種類無異,雄性尾部粗長。鋸齒折背陸龜有一點特性異於其他陸龜種類,就是鋸齒折背陸龜在水中游泳技巧不亞於箱龜種類,由此可知鋸齒折背陸龜棲地環境溼度高於其他的折背陸龜種類,而牠們居住地也是非洲的純熱帶雨林 |
【別名】鍾紋陸龜、婁費爾德摺背陸龜、貝氏鉸陸龜 | 【別名】非洲陸龜、非洲折背陸龜、雨林折背陸龜 |
【英名】Bell's hinge-back tortoise | 【英名】Serrated hinge-back tortoise |
【分佈】中非以南各國,除北非外,分佈遍及整個非洲及非洲海島 | 【分佈】幾內亞、賴比瑞亞、桑及利亞、查德、喀麥隆、剛果及中非共合國 |
【習性】雜食性;主食牧草、青草、葉、花和果實,以及吃蝸牛、小型昆蟲和動物的屍體等 | 【習性】雜食性;會食昆蟲、香蕉、葉菜、腐屍、蘑菇、蝸牛、西紅柿及多種水果瓜類植物 |
【溫度】20~29℃ | 【溫度】25~30℃ |
【全長】18~22cm | 【全長】16~32cm |
【濕度】60~70% | 【濕度】90~100%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CITES-II |
荷葉摺背陸龜 Kinixys homeana | 洛帕蒂折背陸龜 Kinixys lobatsiana |
荷葉摺背陸龜與鋸齒摺背陸龜最主要的區分方式,可以由第五塊背甲差異去區分,很明顯的荷葉摺背陸龜背甲第五塊是垂直90度向下彎的,而鋸齒摺背陸龜背甲第五塊則成弧形向下彎,沒有極端的90度垂直外部特徵,不過生活在雨林之中的這兩種摺背陸龜,不管食性也好,還是習性特徵,甚至於分佈區域都有相當程度的重疊,基本上可以確定的牠們是兩種不同種類的陸龜 | 洛巴蒂摺背陸龜、莽原摺背陸龜、鍾紋摺背陸龜這三種折背陸龜,如由外型區分是非常難辨認的。帕蒂折背陸龜資料是非常少,而且並沒有完整的研究資料。洛巴蒂是指波札那洛巴蒂地區,也因此而得名,基本上飼養環境與納塔爾摺背陸龜及鍾紋折背陸龜飼養方式及野外條件相差不遠,因此可以比照乾燥陸龜種類飼養模式即可,至於牠們孵化條件也應該與其他摺背陸龜相差不遠 |
【別名】荷葉陸龜 | 【別名】葉狀鍾紋折背陸龜 |
【英名】Home's hinge-back tortoise | 【英名】Lobatse hingeback tortoise |
【分佈】幾內亞、賴比瑞亞、桑及利亞、查德、喀麥隆、中非共合國 | 【分佈】波札那、南非 |
【習性】雜食性;包括昆蟲、香蕉、葉菜、腐屍、蘑菇、蝸牛、番茄及多種水果瓜類植物 | 【習性】雜食性;包括昆蟲、香蕉、葉菜、腐屍、蘑菇、蝸牛、番茄及多種水果瓜類植物 |
【溫度】23~27℃ | 【溫度】24~29℃ |
【全長】15~20cm | 【全長】18~20cm |
【濕度】70~75% | 【濕度】60~65%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CITES-II |
納塔爾折背陸龜 Kinixys natalenisis | 莽原摺背陸龜 Kinixys speki |
納塔爾摺背陸龜,顧名思義牠們最主要分佈為南非東南海角省份納塔爾省。其分佈的地區是南非政府以規劃為多處的野生動物保護區,棲息地大多為半沙地質,棲息地包括一望無際的灌木叢林及海岸沙丘林地。環境氣候多變化,所以如遭遇到異常氣候,納塔爾折背陸龜趨於本能會躲藏洞穴以便順利度過異常氣候。牠們在野生環境所食用的食物異於分佈於雨林中的鋸齒折背陸龜,它們大多以雜草嫩葉為主食,所以在人工飼養環境也最好避免餵食高蛋白的食物 | 洛巴蒂摺背陸龜、莽原摺背陸龜、鍾紋摺背陸龜這三種折背陸龜,如由外型區分是非常難辨認的經常被混淆,不過野生環境相差不遠,飼養條件上與鍾紋折背陸龜及納塔爾折背陸龜相差無幾。莽原摺背陸龜英文名稱是指大草原的意思,科學用詞意思為莽原,所以又稱為莽原摺背陸龜,棲地當然以大草原為主。 |
【別名】壘包陸龜、壘包折背陸龜 | 【別名】斑紋摺背陸龜 |
【英名】Natal hinge-back tortoise | 【英名】Savanna hinge-back tortoise |
【分佈】南非東南海角的納塔爾省 | 【分佈】南非東北地區、史瓦濟蘭、波扎那、辛巴威 |
【習性】雜食性;包括昆蟲、香蕉、葉菜、腐屍、蘑菇、蝸牛、番茄及多種水果瓜類植物 | 【習性】雜食性;包括昆蟲、香蕉、葉菜、腐屍、蘑菇、蝸牛、番茄及多種水果瓜類植物 |
【溫度】24~30℃ | 【溫度】24~29℃ |
【全長】15~15.5cm | 【全長】16~20cm |
【濕度】60~65% | 【濕度】60~65%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CITES-II |
陸龜科 - 扁龜屬(Malacochersus) | 陸龜科 - 凹甲陸龜(Manouria) |
餅乾龜 Malacochersus tornieri | 棕腿凹甲陸龜 Manouria emys emys |
不論從外型或是個性上來看,餅乾龜都不像陸龜。在陸龜中牠們算是異類,龜殼扁平像被踩過一樣,受驚時也不像一般陸龜縮入殼中,而是拚命逃入縫隙中躲藏。因此餅乾龜是所有陸龜中行動最敏捷的也是最會攀巖的高手,在原產地餅乾龜可以輕易爬上懸崖峭壁,飼養這種陸龜的場所一定要注意防逃措施。即使是成龜,餅乾龜的外殼仍然保持與幼龜同樣的柔軟和彈性,所以牠們可以擠進比身體小的縫隙,然後撐起外殼上下頂住,任何動物都無法將牠們拉出來 | 靴腳陸龜通常被認為是世界第四大陸龜。在大陸型陸龜中,牠的體型僅次於蘇卡達陸龜,屈居第二。棕腿凹甲陸龜為靴腳陸龜的亞種之一,其背甲為褐色,喉盾較大且超過背甲前緣,胸盾向左右外擴而未相互連接。後腿上長著十分巨大而尖銳的節結狀鱗片。牠們喜歡隱蔽的地方,同樣地雨霧往往能刺激牠們的食慾。靴腳陸龜喜歡在微光下活動,通常都在早晨和傍晚出動,但也可能有人會看到牠們在涼爽的白天出來曬背,或是四處漫步 |
【別名】薄餅龜、非洲軟甲陸龜 | 【別名】棕靴陸龜 |
【英名】Pancake tortoise | 【英名】Burmese brown tortoise |
【分佈】非洲大陸東部的肯亞及坦桑尼亞 | 【分佈】泰國南部至印度尼西亞地區 |
【習性】完全草食性;會吃野草樹葉、車前草、麥草、苜蓿、葡萄葉、桑葉、榆樹葉、菜葉,胡瓜、南瓜等 | 【習性】以草食為主,一般青草蔬果等都能接受 |
【溫度】24~35℃ | 【溫度】20~29℃ |
【全長】15~18cm | 【全長】40~50cm |
【濕度】40~70% | 【濕度】60~80%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CITES-II |
黑腿凹甲陸龜 Manouria emys phayrei | 凹甲陸龜 Manouria impressa |
黑腿凹甲陸龜為靴腳陸龜的亞種之一,其背甲為黑色,喉盾小而且未超過其背甲前緣,兩側胸盾相互連接。後腿上長著十分巨大而尖銳的節結狀鱗片。黑靴幼體背甲啡啡紅紅雖然跟棕靴顏色相似,但背甲仍是偏向黑色,當牠成長漸漸可以分得出來。牠屬於亞洲大陸的古老物種,一個賦有神話色彩的龜,其龐大的身體,幽黑的甲殼,四肢披滿粗大而堅硬的鱗片,而頭上鱗片與蛇身鱗片極為相似,中國古代以「四神獸」代表四方,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玄武即為龜蛇合體,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 | 因其背甲盾片略為凹陷故而得名,是屬於較原始的一種陸龜,但由於不斷被捕捉、販賣、宰殺,數量日趨減少。凹甲陸龜前額有對稱的大鱗片,前額鱗2對,背甲的前後緣呈強烈鋸齒狀,背甲中央凹陷,故得名凹甲陸龜。臀盾2枚身體背部黃褐色,腹甲黃褐色,綴有暗黑色斑塊或放射狀紋。它的背甲與腹甲直接相連,其間沒有韌帶組織,四肢粗狀,圓柱形,有爪無蹼。雄性背甲較長且窄,洩殖肛孔距腹甲後邊緣較遠;雌性背甲寬短,尾不超過背甲邊緣或超出很少,洩殖肛孔距腹甲很近 |
【別名】黑靴陸龜 | 【別名】山龜、龜王、麒麟陸龜 |
【英名】Burmese black tortoise | 【英名】Impressed tortoise |
【分佈】泰國南部至印度尼西亞地區 | 【分佈】中國南部、緬甸、柬埔寨、馬來西亞等國 |
【習性】以草食為主,一般青草蔬果等都能接受 | 【習性】植食性;偏好水果類食物 |
【溫度】20~29℃ | 【溫度】15~25℃ |
【全長】50~60cm | 【全長】25~31cm |
【濕度】60~80% | 【濕度】70~80%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CITES-II |
陸龜科 - 星叢龜屬(Psammobates) |
幾何星叢龜 Psammobates geometricus | 鋸緣星叢龜 Psammobates oculifera |
幾何星叢龜對於溼度要求很高,而且非常敏感,只要過高的濕氣,呼吸道疾病就會伴隨而來,導致死亡。飼養牠必須營造一個很乾燥的環境,底材最好含沙的土質。在野外溫度過低或過高時,就會挖掘洞穴躲藏休眠,幾何陸龜不易存活在人工飼養環境,飼養難度很高 | 鋸緣星叢龜是星叢龜當中最小的一個種類,其外型酷似印度星龜,不過頭部是呈現褐色帶黑斑,甲緣呈現大鋸齒狀,背甲紋路較像龜屬的陸龜規則,鋸緣星叢龜不同之處雄性體型是比雌性大的,尾部特徵大致相同,雄龜尾部粗長,雌龜則肥短 |
【別名】幾何陸龜、幾何學陸龜 | 【別名】鋸緣帳篷陸龜、喀拉哈里帳篷星叢龜、鋸緣陸龜 |
【英名】Geometric tortoise | 【英名】Serrated tortoise |
【分佈】南非開普省 | 【分佈】南非東北部地區、波札那鄰近國家均有分佈 |
【習性】食物以粗纖維的草食為主 | 【習性】以青草為主,除以及桑科葉子及花朵、仙人掌,特別喜愛含水分較多的植物 |
【溫度】25~30℃ | 【溫度】30~35℃ |
【全長】15~20cm | 【全長】10~12cm |
【濕度】50~60% | 【濕度】50~60% |
【保育等級】CITES-I | 【保育等級】CITES-II |
陸龜科 - 蛛網龜屬(Pyxis) |
帳蓬星叢龜 Psammobates tentorius | 蛛網陸龜 Pyxis arachnoides |
帳蓬星叢龜的背甲高而呈圓頂狀,椎盾亦呈圓錐狀且向外突出。牠們最為活躍並非是雨季,反而旱季活動較為頻繁。飼養帳蓬星叢龜必須營造一個乾燥環境,底才可以使用乾燥的含沙土質,放置水盆避免脫水,帳蓬星叢龜也是星叢龜當中較能適應人工飼養環境的一個種類 | 背甲具有特殊的釉黑色澤與近似網狀的鮮黃色花紋。腹甲之肱盾與胸盾間具有樞紐關節構造,可活動。龜殼的圖紋款色多變,呈蛛網形。少部份個體花紋會隨著成長而擴張,底色也會轉變為偏黃化的體色。蛛網龜幼龜是非常敏感而膽怯的龜類,越少驚動牠們越好,幼龜拒食比例頗高,感染疾病死亡的比例也高於五成,需要比較小心的照顧 |
【別名】帳蓬陸龜、南非石陸龜、南非星叢龜 | 【別名】蛛網龜、馬達加斯加蛛網龜 |
【英名】Tent star tortoise | 【英名】Madagascan spider tortoise |
【分佈】南非、納米比亞、波渣那 | 【分佈】馬達加斯加島西南部的沿海區域 |
【習性】喜歡食用多肉多汁的植物,在野外常食用的植物有仙人掌、扶桑花葉、菊科花葉、玫瑰花葉及雜草等高纖維植物 | 【習性】雜食性,以草食為主,偶爾以土壤中的軟件動物或昆蟲若蟲為食 |
【溫度】30~35℃ | 【溫度】19~35℃ |
【全長】13~15cm | 【全長】12~15cm |
【濕度】50~60% | 【濕度】75~80%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CITES-I |
北部蛛網陸龜 Pyxis arachnoides brygooi | 南部蛛網陸龜 Pyxis arachnoides oblonga |
蛛網陸龜亞種之一,而北方蛛網陸龜是最具代表性的亞種。在蛛網陸龜中這是唯一胸甲不能折合的種類,體型也是三個亞種之中最小的一隻。具黃色腹甲,紘盾與胸盾交接處不具樞紐關節構造且不可活動 | 蛛網陸龜亞種之一,與其餘兩個亞種相比,牠的背甲呈長方形的外觀,尤其雄性特別明顯,這使牠更容易從其他兩個亞種識別。並具黃色腹甲與黑色斑塊,紘盾與胸盾交接處具樞紐關節構造,可自由活動閉合 |
【別名】北部蛛網龜 | 【別名】南部蛛網龜、黑腹蛛網陸龜 |
【英名】Northern spider tortoise | 【英名】Southern spider tortoise |
【分佈】馬達加斯加島北部 | 【分佈】馬達加斯加島南部 |
【習性】雜食性,以草食為主,偶爾以土壤中的軟件動物或昆蟲若蟲為食 | 【習性】雜食性,以草食為主,偶爾以土壤中的軟件動物或昆蟲若蟲為食 |
【溫度】19~35℃ | 【溫度】19~35℃ |
【全長】10~11.4cm | 【全長】12~15cm |
【濕度】75~80% | 【濕度】75~80% |
【保育等級】CITES-I | 【保育等級】CITES-I |
陸龜科 - 四爪陸龜屬(Testudo) |
平背陸龜 Pyxis planicauda | 歐洲陸龜 Testudo graeca |
背甲扁平並且帶有咖啡黃的相交花紋,花紋向脊椎和肋骨的上方延伸,並且有一些黃色的放射線。某些個體的鱗甲中間是帶鮮紅的咖啡色,使它們變成了美麗得小陸龜。版於背甲的邊緣強烈地往下拉,故此超過了尾巴及腳隱藏起來使的長度,有點像紅腳和黃腳陸龜。龜殼沒有像近親蛛網龜的鉸鏈,故此不能完全合上 | 歐洲陸龜分佈遍及歐、亞、非三大洲,分佈相當廣也非常混淆不清,因遍及廣泛的三大洲,導致因分佈區域、地形、氣候及分佈群環境的不同,使得歐洲陸龜品種體型、外型及習性產生巨大的落差。歐洲陸龜和赫曼陸龜外形相像,兩者經常被混淆;歐洲陸龜前足的鱗片呈大塊,頭部帶有規則的條紋,而且背甲片呈長方形,赫曼陸龜前足鱗片則相對較小,頭部無條紋,背甲偏橢圓 |
【別名】扁尾陸龜、平背蛛網龜、馬達加斯加扁尾龜 | 【別名】希臘陸龜 |
【英名】Madagascan flat-tailed tortoise | 【英名】Spur-thighed tortoise |
【分佈】馬達加斯加島西部 | 【分佈】歐亞洲鄰近地中海週遭圍國家 |
【習性】雜食性,以草食為主,偶爾以土壤中的軟件動物或昆蟲若蟲為食 | 【習性】食物大多是雜草及菊科植物,是完全的草食性 |
【溫度】18~32℃ | 【溫度】12~30℃ |
【全長】12~15cm | 【全長】16~20cm |
【濕度】70~80 | 【濕度】50~60% |
【保育等級】CITES-I | 【保育等級】CITES-II |
赫曼氏陸龜 Testudo hermanni | 四趾陸龜 Testudo horsfieldi |
赫曼氏陸龜體型比較小,體色比較鮮明,背甲比較高聳,腹甲有大範圍黑斑。牠們屬於較具有攻擊性的陸龜,最好不要將多只雄龜養在一起,也不要與其它種類的陸龜混養。雌龜通常大於雄龜。兩者在尾巴尖端都有硬棘。生性活潑好動,很會挖洞。與赫曼近似的歐洲陸龜,棲地接近,雜交的情況頗多,族群數量僅次於四趾為地中海陸龜第二大品種,許多種類外型十分類似,習性相同,很難區分 | 四趾陸龜是生活在內陸草原地區的龜類,其背甲中部略微扁平,看上去其背甲基本上呈圓形。頭部與四肢均具黃色,它的頭比較小,頂部有對稱的大鱗;喙緣鋸齒狀。前肢粗壯而略扁,後肢為圓柱形;共有四爪,趾間無蹼;成年龜體色為黃橄欖色或草綠色,並有不規則黑斑;腹部甲殼大而平,呈黑色,邊緣為鮮黃色,並有同心環紋。四肢均有四爪,指、趾間無蹼。前臂與脛部有堅硬大鱗,股後有一叢錐形大鱗 |
【別名】赫曼陸龜、賀曼陸龜 | 【別名】四爪陸龜、蘇俄陸龜、俄羅斯陸龜、阿富汗陸龜、中亞陸龜 |
【英名】Hermann's tortoise | 【英名】Four-toed tortoise |
【分佈】南歐、東歐巴爾贛半島及土耳其 | 【分佈】歐洲俄羅斯部分至中亞國家 |
【習性】草食性。主要食雜草及仙人掌等高纖植物 | 【習性】草食性;植物的莖、葉、花、果實都是牠的食物 |
【溫度】20~29℃ | 【溫度】20~29℃ |
【全長】14~16cm | 【全長】15~25cm |
【濕度】50~60% | 【濕度】45~55% |
【保育等級】CITES-II | 【保育等級】CITES-II |
埃及陸龜 Testudo kleinmanni | 緣翹陸龜 Testudo marginata |
埃及陸龜的體型是地中海陸龜中最小的,亦屬於稀有的陸龜之一。其體龜以淡黃色為主,在盾片連接縫間僅有極少的棕紅色。外觀雖於赫曼陸龜極為相似,但本類的後大腿內側並無大型圓錐狀鱗片,反而在尾部上具3個並排剌狀鱗片。埃及陸龜可算是最脆弱,飼養難度也最高的種類。在環境或飲食上的些微改變都可能造成死亡,對病菌抵抗力更差,因此絕對不要與其它龜類混養 | 緣翹陸龜是歐洲大陸所分佈的陸龜種類中體型最大的,雄龜比雌龜大,雄龜特徵腹甲凹陷,尾巴粗長,牠們體型及體色都是為因應高山生活而改變的,背甲呈現黑色是有作用的,因為黑背甲是為了能夠在短暫的太陽光線間快速吸收熱能,幫助牠們維持體內溫度。牠們最特別的地方就是背甲的後緣呈扇形開展,其他陸龜都沒有類似的構造,十分獨特。這種裙狀構造在雄龜特別明顯,幼龜期則沒有 |
【別名】克萊馬尼陸龜、克氏陸龜 | 【別名】扇尾陸龜 |
【英名】Egyptian tortoise | 【英名】Marginated tortoise |
【分佈】埃及、利比亞 | 【分佈】希臘、義大利 |
【習性】植食性;以野草與落花為食物,所以儘可能餵食高纖維草料及木槿花等 | 【習性】食性很雜,各種綠色植物、果實、莖葉、昆蟲、人工飼料等 |
【溫度】25~30℃ | 【溫度】20~29℃ |
【全長】12~13.5cm | 【全長】30~35cm |
【濕度】30~40% | 【濕度】50~60% |
【保育等級】CITES-I | 【保育等級】CITES-II |
鈉吉夫陸龜 Testudo werneri | |
鈉吉夫陸龜是埃及陸龜被獨立出來成為一個新品種,據推測可能因長期隔離而演化為不同型態的埃及陸龜。不過兩者間外型上差異不大,最主要的區別方式是由腹甲去觀測,埃及陸龜腹甲有黑色斑塊,而鈉吉夫陸龜腹甲則沒有黑色斑塊來區分 | |
【別名】以色列陸龜 | |
【英名】Negev tortoise | |
【分佈】埃及西奈半島北方沿岸至以色列西南部納吉夫沙漠地區 | |
【習性】植食性;以牧草類植物為食物,包括果園草、百慕達草、摩提西草及紫花苜蓿等 | |
【溫度】25~29℃ | |
【全長】9~12cm | |
【濕度】20~30% | |
【保育等級】 CITES-I |
#4 - 陸龜科(Testudinidae): | 角龜屬(Chersina) 象龜屬(Geochelone) 地鼠龜屬(Gopherus) 珍龜屬(Homopus) 緬甸陸龜屬(Indotestudo) 紋龜屬(Kinixys) 扁龜屬(Malacochersus) 凹甲陸龜(Manouria) 沙龜屬(Psammobates) 蛛網龜屬(Pyxis) 四爪陸龜屬(Testudo) |
#5 - 動胸龜科(Kinosternidae): | 匣子龜屬(Claudius) 大麝香龜屬(Staurotypus) 動胸龜屬(Kinosternon) 麝香龜屬(Sternotherus) |
#6 - 鱷龜科(Chelydridae): | 擬鱷龜屬(Chelydra) 真鱷龜屬(Macroclemys) |
#7 - 兩爪鱉科(Carettochlyidae): | 兩爪鱉屬(Carettochelys) |
#8 - 海龜科(Cheloniidae): | 蠵龜屬(Caretta) 海龜屬(Chelonia) 玳瑁屬(Eretmochelys) 麗龜屬(Lepidochelys) 平背龜屬(Natator) |
#9 - 稜皮龜科(Dermochelyidae): | 稜皮龜屬(Dermochelys) |
#10 - 泥龜科(Dermatemydidae): | 泥龜屬(Dermatemys) |
#11 - 平胸龜科(Platysternidae): | 平胸龜屬(Platysernon) |
龜科Emydidae #12 - 淡水龜亞科(Batagurinae): | 安南龜屬(Annamemys) 潮龜屬(Batagur) 鹹水龜屬(Callagur) 烏龜屬(Chinemys) 閉殼龜屬(Cuora) 齒緣攝龜屬(Cyclemys) 鋸緣攝龜屬(Pyxidea) 地龜屬(Geoemyda) 池龜屬(Geoclemys) 草龜屬(Hardella) 東方龜屬(Heosemys) 廟龜屬(Hieremys) 稜背龜屬(Kachuga) 小稜背龜屬(Pangshura) 馬來龜屬(Malayemys) 擬水龜屬(Mauremys) 黑龜屬(Melanochelys) 孔雀龜屬(Morenia) 果龜屬(Notochelys) 花龜屬(Ocadia) 巨龜屬(Orlitia) 木紋龜屬(Rhinoclemmys) 眼斑龜屬(Sacalia) 粗頸龜屬(Siebnrockiella) |
龜科Emydidae #13 - 龜亞科(Emydinae): | 錦龜屬Chrysemys) 水龜屬(Clemmys) 木雕龜屬(Glyptemys) 太平洋澤龜屬(Actinemys) 雞龜屬(Deirochelys) 擬龜屬(Emydoidea) 澤龜屬(Emys) 地圖龜屬(Graptemys) 鑽紋龜屬(Malaclemys) 彩龜屬(Pseudemys) 箱龜屬(Terrapene) 紅耳龜屬(Trachemys) |
#14 - 鱉科(Trionychidae): | 滑鱉屬(Apalone) 軟鱉屬(Amyda) 盾鱉屬(Aspideretes) 小頭鱉屬(Chitra) 盤鱉屬(Cyclanorbis) 圓鱉屬(Cycloderma) 紋鱉屬(Dogania) 緣板鱉屬(Lissemys) 麗鱉屬(Nilssonia) 山瑞鱉屬(Palea) 黿屬(Peochelys) 鱉屬(Peodiscus) 斑鱉屬(Rafetus) 三爪鱉屬(Trionyx) |
#15 - 蛇頸龜科(Chelidae): | 蛇頸龜屬(Chelus) 長頸龜屬(Chelodina) 刺頸龜屬(Acanthochelys) 癩頸龜屬(Elseya) 澳龜屬(Emydura) 漁龜屬(Hydromedusa) 蟾龜屬(Phrynops) 扁龜屬(Platemys) 擬澳龜屬(Pseudemydura) 溪龜屬(Rheodytes) |
#16 - 側頸龜科(Pelomedusidae): | 馬達加斯加側頸龜屬(Erymnochelys) 側頸龜屬(Pelomedusa) 亞馬遜側頸龜屬(Peltocephalus) 非洲側頸龜屬(Pelusios) 南美側頸龜屬(Podocnemis) |
歡迎光臨 香港龜友論壇 (https://hkturtle.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