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 ![]() [/url]
一個半月以前(2011 年 11 月中旬)在美國舉行的水龜與陸龜保護團體(TTPG)年會中,
有不少烏龜專家蒞臨發表了演說,
其中的最後一場演說者是來自塞內加爾(Senegal)的 Tomas Diagne 先生,
他在非洲成立並經營"非洲龜類協會(African Chelonian Institute)",
主要的目的是要保護蘇卡達象龜(盾臂龜)(Centrochelys sulcata)免於在野外「絕種」。
蘇卡達象龜會絕種?
沒搞錯吧?
我們的確沒有看錯,
雖然在人工的養殖下,
蘇卡達象龜可說太容易繁殖了!
甚至在數量上有氾濫成災的趨勢!
可是根據 Tomas Diagne 的說法,
在整個塞內加爾境內,
野生蘇卡達象龜估計僅剩下 40 頭!
比起馬達加斯加島上數以百萬計的輻射龜(Astrochelys radiata),
野生蘇卡達象龜的處境真的可謂艱難許多。
這個"非洲龜類協會"的主要任務,
是要 800 公頃大的保留區內,
保護野放的蘇卡達象龜不被吃掉或被抓去當傳統藥材。
由於 Tomas Diagne 本人從小就喜歡蘇卡達象龜,
所以畢生都投入蘇卡達象龜的研究和保育,
可說是個不折不扣的蘇卡達象龜專家。
至少以長年在野外觀察蘇卡達象龜的角度來看,
很難找到比他更投入的保育人士了。
2011 年 11 月在美國舉行的水龜與陸龜保護團體(TTPG)年會 中,傳出了令人驚異的陸龜新訊息。
[url=] ![]() [/url]
真正的重點來了!
根據 Tomas Diagne 表示,
直到他要參加"水龜與陸龜保護團體(TTPG)"年會的前兩個星期,
他才真正的第一次見到剛孵化的野生蘇卡達象龜幼體!
在此之前他這麼多年來從來就沒見過剛孵化的野生蘇卡達象龜幼體。
而 Tomas Diagne 所見到的這四隻蘇卡達象龜幼體,
整天不是躲起來就是從一個遮蔽物移動至另一個遮蔽物,
並沒有看到牠們吃東西。
一直到雨季來臨時,
當大地恢復了青綠並開始生長之時,
這四隻蘇卡達象龜幼體被人發現全都待在沼澤濕地裡!
沒錯!
我們沒看錯!
就是沼澤濕地!
野生蘇卡達象龜的仔龜待在沼澤內生活的觀察,
實在太令我感到驚奇了!
不過當我恢復冷靜神智後,
發現野生蘇卡達象龜幼體在沼澤內生活的模式,
事實上解答了很多我心中長久以來的疑點,
也再度證明人類對於陸龜的習性,
還有太多有待積極努力研究的空間。
更重要的是,
引發了我一發不可收拾的思緒。
當然了,
這只不過是四隻蘇卡達象龜的仔龜,
或許尚無法代表所有的蘇卡達象龜幼體,
但卻是人類史上第一次記錄到野生仔龜的習性。
德國和美國知名的蘇卡達象龜和豹龜專書或專刊,也沒提到野生蘇卡達仔龜的生活習性。
[url=] ![]() [/url]
| [url=] ![]() [/url]
| [url=] ![]() [/url]
|
我首先查閱了德國和美國知名的蘇卡達和豹龜相關文獻,
這是由 Holger Vetter 和 E.J. Pirog 所編著的豹龜與蘇卡達象龜專書,
看看是否紀錄了野生蘇卡達象龜幼體的習性。
在仔細翻閱了以後,
發現書中對於蘇卡達象龜幼體的習性,
主要是來自人工環境養殖下的觀察,
並沒有真正的野生仔龜習性紀錄。
或許蘇卡達象龜實在太容易飼養和繁殖了,
因此並未特別在意野生陸龜習性的描述。
另外德國知名爬蟲雜誌 Marginata 在 2007 年底的蘇卡達象龜專刊中,
主編 Hans-Dieter Philippen 在序文中也很明白的指出,
雖然蘇卡達象龜廣為人知,
然而有關其生活方式的研究卻非常的少。
無論如何,
人工環境下的養殖成果,
絕對不等於野生個體的實際習性!
這也是長久以來被很多陸龜飼主所忽略的。
令人遺憾的是,
正因為蘇卡達象龜在人為環境下的養殖已經有所成就了,
想要在短時間內改變許多人的態度並接受新知,
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
先來看看蘇卡達象龜的產卵數量和習性吧,
這也是讓我那悶很久的議題。
蓋因地球生物的繁殖基本上有個特點:
當後代不易長大至成體時,
往往要靠繁殖數量來爭取延續後代。
換句話說,
先產下大量的幼體,
然後讓嚴苛環境或殘酷天敵淘汰掉一大部分,
剩下的極少數才能脫穎而出並傳宗接代。
而對於生活在艱困環境的物種而言,
能保握食物豐富季節盡全力搶食長大,
也才得以提高存活的機會,
否則當漫長的旱季來臨時,
很有可能必須忍受挨餓或極不願意吃的食物,
這段時間要如何是好?
由這兩個特點來推測,
蘇卡達象龜相較於其他陸龜,
在野外環境下幼體時期之損失應是很大的。
德國的 Holger Vetter 就在著述中指出,
野生蘇卡達象龜要在一歲大的尺寸以後,
掠食的天敵才會相當程度的減少。
話又說回來,
即便蘇卡達象龜長大成一頭巨獸時,
還是可能被獅子給吃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