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快快長大吧 於 2013-3-4 23:09 編輯
資料來源:沼澤缸之家
05/14/2011
長久以來陸龜愛好者們經常接受到一個訊息:
飼養陸龜必須符合自然的生長速率,
不要給陸龜吃太多以免導致健康方面的問題,
若要舉出陸龜生長過快的可能後果,
包括了肥胖、高死亡率、腸胃道疾病、腎臟疾病、隆背、纖維化骨營養不良症、代謝性骨病和難產。
這些疾病的陰影就像金箍咒一樣套在陸龜飼主的頭上,
想快快讓心愛的寵物長大卻又綁手綁腳的。
姑且不論上述的這些疾病是否和陸龜生長過速有絕對的因果關係,
陸龜在人工環境的成長較快,
真的就一無是處沒有任何優點嗎?
或許今天要探討的這篇研究,
可以提供陸龜愛好者們一些可參考的訊息。
這是篇在 2010 年由瑞士蘇黎世大學 Ritz 等人所發表的研究,
內容是比較了蘇卡達象龜(盾臂龜)(Geochelone sulcata)在人工環境和野外的生長資料。
研究的對象是兩隻公龜和一隻母龜在過去近 18 年來的人工飼養生長紀錄,
以及野外個體的生長統計曲線,
進行了生長速率差異的比對。
及結果相信絕大部分的陸龜飼主都猜得到,
即人工環境下飼養的蘇卡達象龜,
生長速度遠比野生個體快很多!
蘇黎世大學的學者發現,
人工飼養下蘇卡達象龜之生長速度,
是野生個體的 1.4 至 2.6 倍。
而且人工飼養個體在 6 至 9 歲之間出現了一個預估的屈折點,
在這個屈折點恰巧是蘇卡達象龜成熟的年齡,
這個年齡剛好是母龜開始能夠產卵且公龜出現手淫行為,
而野生蘇卡達象龜的屈折點則發生在 15 歲的時候。
三隻人工飼養下的蘇卡達象龜和野生個體之間的生長速度比較。
也就是說,
人工飼養下的蘇卡達象龜的性成熟年齡比野生個體早。
陸龜的性成熟和繁殖能力與體型較有關而非年齡,
我們在 加拉帕戈斯象龜在野生和人工環境的成長比較一文中,
其實也曾進行過了探討。
回顧我的陸龜在飼養短短三年的時間裡內,
就能夠交配和產卵了,
或許輻射龜也和蘇卡達象龜一樣,
繁殖能力的成熟主要與體型大小有關。
站在陸龜品種保育的角度而言,
縮短陸龜的繁殖年齡提早後代的出現,
其實是具有正面意義的。
而針對有些陸龜專家認為成長過速個體所生下的後代,
存活率會下降的說法,
蘇黎世大學的研究人員則認為,
相關證據還很缺乏。
不過作者也提醒了,
人工飼養繁殖出的幼龜,
存活率比野生的幼龜來得低。
對於打算繁殖然後野放的陸龜而言,
蘇黎世大學的研究人員建議,
應讓陸龜生長速率減緩,
但作者不認為這和人工繁殖個體的品質有關。
不過很遺憾的是,
蘇黎世學者針對人工繁殖幼龜存活率較差的說法,
所引用的資料是一篇出版於 1988 年並非學界的正式研究文獻。
反觀美國學者 Jacobson 在 1994 年於美國動物園獸醫師學會發表的一篇研究,
野生陸龜在產卵窩內孵化期的死亡率就已經非常的高了,
估計平均每八窩墨西哥地鼠陸龜( Gopherus flavomarginatus)的蛋,
僅有一窩沒被掠食動物吃掉,
此外有 67% 的幼龜在出生的第一年內死亡,
而 1 至 4 歲幼龜的死亡率也高達 69%。
在大約同一時期的墨西哥地鼠陸龜人工繁殖個體,
在第一年仔龜的平均存活率高達 86%,
到了第三年的幼龜也還有 60% 的存活率而非死亡率。
有越來越多研究指出,陸龜的繁殖能力的成熟和體型有關而非年齡。
[url=] [/url]
令我感到新奇的,
是蘇黎世大學的學者提到了,
研究中所提到了三隻蘇卡達象龜,
還在幼龜的時期餵食了鯉魚,
並且表示這在當年是很尋常的做法。
作者並未提到這三隻蘇卡達象龜的健康狀態,
我們在此也僅能推測,
動物在健康狀態不佳時是不會輕易出現繁殖行為的(人類可能是例外)。
況且如果蘇卡達象龜吃魚出了健康和成長方面的問題,
那就沒有必要以追蹤 18 年的資料和野生個體做比較了,
研究主題改成陸龜吃魚肉的後遺症說不定還更有看頭。
話又說回來,
野生蘇卡達象龜吃動物性食物本來就不是新鮮事,
德國 Hoger Vetter 在 2005 年就寫道:
蘇卡達象龜會毫不猶豫的吃掉牠們洞穴內的同居動物,
這些動物為了躲避白天高溫躲進烏龜建築物內,
並偶而在此死亡;
有些還活者的"房客",
例如蚱蜢和其他昆蟲或者巨蜥的幼體,
甚至會遭到真正的追獵。
只不過生活在乾燥環境的蘇卡達象龜吃魚,
對我來說就很新鮮了。
蘇卡達象龜貪吃的名號,
果然名不虛傳。
蘇卡達象龜在人工飼養環境下,可能僅需 6 至 9 年就能達到性成熟並繁殖後代了。
此外根據德國獸醫學博士 Markus Bauer 的研究,
蘇卡達象龜的大腸系統具高度發酵能力並能適應高纖綠色食物的陸龜,
其後腸對中腸的長度比值很高,
且大腸的組織結構得以讓細菌發揮發酵作用。
根據研究資料指出,
蘇卡達象龜的後腸與中腸比值平均為 68.9:31.1,
但如果我們細看成龜和幼龜的後腸與中腸比值,
發現成龜的比值略高為 69.9:30.1,
而幼龜的比值略低只有 65.6:34.4。
幼龜對於後腸發酵的依賴程度,
是否能與成龜相提並論成了一個疑問。
不過在此要強調的是,
由於個體的樣本數太少,
我們不可輕易地下結論認為,
幼龜和成龜間的後腸比例有著顯著的差異。
無論如何,
最值得我們思考的是,
幼龜後腸發酵所能提供的成長能量不如成龜,
如果野生幼龜全然要依賴高纖低蛋白的食物,
還能夠順利成長嗎?
尤其蘇卡達象龜的野生環境條件嚴峻,
可沒有人類飼主源源不斷地提供含蛋白質成分較高的蔬菜,
那麼成長所需的蛋白質還有哪些管道可取得?
洞穴內的同居動物很可能就成了不可錯過的營養來源。
此時我們再回頭閱讀 阿爾及利亞東北部希臘陸龜的食物選擇一文,
發現幼龜對於動物性物質的攝取量超過了成龜,
看來這極可能並非幼龜偶然亂咬才吃到動物性食物,
而是有幼龜在成長過程中有實際的需求。
|